用“地道”的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怎样向不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在翻译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中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和细节?8月12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在上海书展首发,该系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国内资深英文媒体人张慈贇先生所著。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大小读者前来,共同聆听张慈贇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阐释。
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包括《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历史著述》《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六册。作为国内首套用英文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读本,该系列精选浩瀚中国文化题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这六册书中,张慈贇将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概括成可读性强的故事,其中囊括了探究人类起源和信仰的神话故事、集合古人智慧与谋略的“三十六计”、凝结璀璨文明的历史著述、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浓缩汉语精华的成语故事、意蕴悠长的中国画以及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不仅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流畅,而且用词准确地道,文章一气呵成。
在谈及如何选择这套系列书籍的内容时,张慈贇表示,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古代著作成千上万,想要把它们浓缩到6册书中,确实是个难题。“我的标准是,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对老百姓最有影响力的故事,以及那些能够形成中国思维方式的故事,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例如,张慈贇谈到在《中国历史著述》中,他会讲《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巨作,也会讲对中国百姓影响至深的《三字经》《百家姓》;他会向外国读者介绍经常被提及的《茶经》,也会介绍老外很少知道的《酒经》。在《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中,他提到了在西方知名度很高的榫卯结构,也详细解释了连中国人都不太了解的、建筑中用草制作而成的边玛墙……“在与外国读者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其实很喜欢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进行深入了解。” 这让张慈贇在传播中国文化时,有意识地把读者当成是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把作品当成“十万个为什么”,写清楚、写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随着中国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张慈贇看来,以往出版的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作品或是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著作,大多只注重文本的表述方式,却忽视了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和细节,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特征及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障碍,在于中西方话语语境的差异和民众的参与度不高。”
面对这一难题,张慈贇尝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中,恰如其分地在微妙的中西方语境中找到平衡点:《清明上河图》与《蒙娜丽莎》、“覆水难收”与英文谚语中的“无需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些颇具新意的对比看似相距甚远,实则为不同文化下的读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让人在会心一笑后感到回味无穷。
“如果直接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少房子、车子、人物,外国读者未必会感兴趣,于是我联想到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吸引人最多的画作,那么《清明上河图》就是‘中国的《蒙娜丽莎》’,人们去博物馆看这幅画需要限时,即使博物馆要关门了,还有人迟迟不愿离开,这就是两幅画作的共通性。又如,在提到‘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时,直接翻译外国读者未必会懂,我就联想到了西方语境中的‘鸵鸟政策’,这样一联系,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在涉及到对《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体形式的叙述时,张慈贇更是摈弃了繁琐的理论和框架,通过翻译转换与解释,以简洁地道的英文娓娓道来,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文化的新视角,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意愿。
发布会上,张慈贇还向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工作的人员以及在高校从事翻译工作的师生们建议,向外国人普及中国文化,一定要明确主要的对象是大众读者,而不是研究中国的专家,关键在于“讲”而不在于“译”。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前用英语思考,自己先把信息消化吸收,再以英语思维来写作,用英语把中国文化表述出来,而不是将中文直接转换成英语,造成信息的混乱和不流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则需要寻找不同文化的共性所在,或是尽可能找到两种文化间的联系和纽带,摆脱直接翻译的束缚,同时也能够让对方感到更熟悉、更亲切,更乐于理解。在张慈贇看来,只要多多思考,总会发现不同文化共性的一面,“毕竟人类经历的事件一样,感受相似,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此外,张慈贇还提到,在讲好中国故事时,要尽量少提不同的人名,“一个故事中最多只出现三个人,因为老外对中国复杂的人名很难记忆”;对于那些难以翻译的词句,也不要“硬翻”,多思考西方文化中现成的词句,如果意思相似或相近,也可以直接“借用”过来。
“通过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我希望有更多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也希望更多中国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张慈贇说。
张慈贇先生曾参与创办《中国日报》,并主持了《上海日报》等3份英文报纸的创办工作。他深谙中西方语言文化之精髓,外加其拥有十余年政府新闻工作经验及三十余年的重大翻译项目的实践经历,使得这部丛书所甄选的故事及其时代背景,是最能展现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和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的本质的思考。加之内容鲜活灵动、着重于对人物和故事的描述、新闻体的写作模式使得篇幅也相较一致,就更易于在国外读者心中引起回响。这套丛书旨在为中西跨文化交流搭建一座稀有并珍贵的桥梁,让更多的外籍人士参与到阅读中来,从而更深一层地认知和欣赏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人物和情节,上海译文出版社还特邀设计师为每一篇文章绘制了精美的插画,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传统特色。书籍也尽可能保留跨页长图的美感与细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观感和趣味性。此外,书籍封面还采用了独特的镂空工艺,乍一看如同“一扇窗户”般,寓意“打开窗户,向全世界呈现中国文化”,配以淡雅的国风意境,让人眼前一亮。
未来,张慈赟还将携这套书籍参与一系列面对高校、大众的线下活动,近距离与读者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用“地道”的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怎样向不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在翻译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中西方跨…
- 中考161718日举行 语文数学英语增加分值分别增加50分20分20分
- 新闻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 2022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9)
- 中新社新闻风格简论
- 文艺体育部不等风不等雨只为等到你!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每课知识点
- “新”来乍到|学生会招新!快来查收属于你的温暖
- 新闻两则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的意思 新闻两则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分别的意思
- 研会风采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会文艺体育部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详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