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13篇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普吉岛的消息,随着细节报道的不断披露,几番黯然落泪。三千公里之遥的这座泰国岛屿,瞬间由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变成悲情之岛。它夺走了数十名中国游客的生命,也敲响了海外游的警钟。
天有不测风云,普吉岛翻船事故看似因为天气突变,风浪骤起,难以及时预判。但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以及事后一些现场报道的细节,仍然可以看到不少值得反思之处。也许天灾难以避免,但如果安全防范措施到位,事故过程中船上工作人员应变得力,或可尽最大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比如预警问题。事发当天气象部门是否发出预警,目前各方说法不一。当地警方称,警告过多次旅行社不要离开港口。而据新华社报道,多名遇救同胞表示,船只出海前并没有人告诉他们会有大风浪。还有一个明显证据是,当天普吉岛查龙码头上挂的旗帜为绿色,也就是表示气候条件良好,可以出海。这说明即便有预警,也有可能没通知到位,或者是船只无视警告,继续出海。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预警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防范作用。
船上的救援设施与应急措施也存在问题。这次遇险的有两艘船,分别是凤凰号和爱莎公主号,其中爱莎公主号船上人员全部获救,遭受重大伤亡的是凤凰号。这或许与爱莎公主号船只较小、船上人员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相关通报,爱莎公主号的求救相对及时,自救措施也颇为得力。而游客遇难集中发生在凤凰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游客没有救生衣,许多游客落水后得救则是依赖于其他漂浮物。这是非常严重的过错。
据新华社报道,即便在风浪来袭之际,凤凰号上还有导游说:“我都没穿救生衣,你们怕什么?”这为悲剧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事实上,当时在那片海域还有一艘游船天秤号,就行驶在凤凰号后面。当风暴到来之时,这艘船采取的措施,一是赶紧让游客穿好救生衣,二是船长立即调整方向,从附近的蜜月岛绕行,在岛后的无风区等候了约10分钟左右,等风力减小了才再度起航,最终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凤凰号在应对突发恶劣气候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有失当之处。
近年来,赴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与日俱增,泰国等周边国家成为一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普吉岛更是去年中国游客出行最多的海岛。然而,像普吉岛等海岛游胜地,风光无限的背后也潜藏着巨大风险隐患。比如天气多变,就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其备受欢迎的潜水项目,其实也是一种高风险游乐项目。此外,旅行社组团旅游过程中,在投保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而这些细节问题经常为游客所忽视。
痛定思痛。这起悲剧也提醒了我们,到海外旅游应当做足安全功课,不仅要事先了解当地旅游环境、风俗文化,还应重点关注当地的旅游风险,提前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近日,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博上热传。他称,学校在学生创业路上的政策非常给力,之前有一个学生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还推荐他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他还说,“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
7门课不及格还能毕业,并且被推荐省优秀毕业生,放眼全国高校也是少有的特例了。学校格外开恩,是基于该学生创业上的优秀表现,如果本着高校不该一刀切压抑学生特长的原则,对特殊偏才适当放宽毕业条件,确是必要的灵活之举。而该学生所属的是创业学院,创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相关专业课最终也是服务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从导向来看,该学生已经达到了专业教育所设定的目的。鉴于此,用创业业绩换“免修、免听、甚至免考”,亦可看做是对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机制的打破。
但是肯定灵活毕业政策的必要性,不等于毕业条件可以无限放宽。7门课不及格,已经不能用偏科来简单概括,它甚至很可能是学生课外投入精力过多,将重心放在创业而非学业上的结果。
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技能水平绝不是唯一维度。如果只讲创业业绩的目标导向,那专业课之外的课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7门课不及格的学生,拥有极强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学校并没有教给他什么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学院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问题,知识教授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存在很大程度的脱节。
高职院校放行7门课不及格者毕业,也是高等院校严进宽出的体现。就在上个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公开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国内高等教育“出口”太松,与发达国家比较高的大学淘汰率形成对比,这导致一些初、高中阶段在应试教育下被压抑数年的学生,一进大学就彻底解放,迷失在大学。
因此看来,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虽应有适度灵活的调整,但并不应放宽,也不等于可以矫枉过正,把基本的学业底线抛开。很多赞成者提到,该学生通过创业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种说法其实是混淆视听,如果社会阅历是未来个人发展唯一衡量的尺度,那个人也就没有了读大学的必要。选择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利用学校提供的创业资源外,通识教育的积累也是重要因素,它甚至会通过眼界、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决定未来个人创业和发展的上限。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应是最基础的内容。相对于与就业关系紧密的创业课程,通识教育的内容可能无法直接转化为创业成果,但其在拓宽视野、认知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即使高校推崇学生的专业技能或就业率,也不能将硬性的课业门槛拆除,矫枉过正的结果恐怕只会是让高等教育功利化。(熊志)
推崇人才的多样化、类型化发展,甚至是具体某一方面的强化发展,这都没问题,但要追求的是稳扎稳打,而非盲目激进。
近日,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博上热传。视频中,他说的下面这段话引发网友热议。他说,在学生的创业路上,学校的政策是非常给力的。在政策推出之前,有一个学生,他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不光如此,还推荐其为省级优秀毕业生。他还说,“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
此事能在场引起讨论,症结就在于,学业和创业哪个更重要?其实,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层面,这个问题都没有所谓标准答案。如果说真有固定答案了,那只能是个体选择,不具有群体性的倾向。而上升到学校政策层面,最好适用于群体层面。达到学业和创业两者的兼容和平衡,才是符合群体利益的最优解。
再来看这位副院长的观点,我明白其想表达的本意,无非就是能在实践层面表现优秀的也是好学生,值得鼓励和推崇。当然,学业好也是好学生,只是不必过于苛求学习成绩。这种思维没毛病,对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刻板认知也是一种挑战,甚至是颠覆。
但是,若对所有创业行为一路开绿灯,那效果怕是也有待商榷。因为创业成功,挂科7门也能推荐省优秀学生,是不是与现在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有所偏离?还有,挂科7门,是不是意味着相关学生的基本学识基础有明显缺失?而学生没有这种基础的支撑,可以说大学的基本教育责任难言完成。
当然,我们都知道,成才的路径从来就不是固定的,也不只有一条,“多样性”是其天然属性。但是,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某一个层面上都是“天才”的存在,所以,理应多一层细致的考量,多一分现实的托底。
推崇人才的多样化、类型化发展,甚至是具体某一方面的强化发展,这都没问题,但要追求的是稳扎稳打,而非盲目激进。鼓励学生创业,推动学生创业,这个当然可以有,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其实,可以追求适当的激励与放宽政策,但一定不要“顾此失彼”。
一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在校园时代同样遭遇创业与学业的矛盾。但是,他们的母校并不会因为学生创业成功而降低对学业要求的标准。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鼓励学生创业没错,但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无所阻拦地开绿灯,尽可能平衡创业与课业之间的矛盾,让课程学习更能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往细节说,学校可以稍微调整下具体路径,在推崇和激励创业的大方向下,守住学业的基本底线要求,以创业的业绩申请部分相关性较大课程的免修、免听、甚至免考,这个合情合理,但完全替代学业甚至覆盖学业,并不妥当。再就是奖励层面,如果学生创业成绩好,完全可以独立进行表彰和奖励,比如学校创业风云人物等,不必非得推荐“省优生”。
如此,学业和实战的兼顾问题,便能在学校政策层面得到疏解,这也能最大程度传导到学生实践层面。大学生们要坚信一点,那就是有学识支撑的实践,才更有底蕴和内涵,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大时代的青年,或许会一时沉迷于小时代、小情调,但更该左冲右突,任其活泼泼地挥洒青春,并在更为广阔也更为凶险的社会穹顶之下奋发有为。
在致辞中,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同学:“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
戴锦华还特别提到,“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致辞很短,短到了听完、读完之后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先生说,“先生先死。于我们,你们就是未来。我相信未来。我相信你们。”然后,就完了。
事实上也确乎如此。夏花绚烂,别离有期。先生把学生送出校门,之后的路就是学生自己走了。如何做好自己,做一个利己亦利他的好人,一个快乐生活的人,一个承当起自己、时代和社会的人,实在有着近乎无限的选择和可能。
或许也正因此,戴锦华先生才“再一次重复”,“小时代”是错觉和误判,生逢大时代,就要直面大时代。
这不难理解,从积极的层面讲,当下正值中国崛起的时代,青年可以坦然而自在地行走在大地之上,可以轻松而不无骄傲地做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公民。青年渐次展开的生命,也会因其充盈着的郁勃之气,而植根社会,昂扬向上,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该致力于个体的完善,致力于群体的共同利益。也唯其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声气相通、交相辉映。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的精算、利益的考量,乃至目标的转换等,算不上大自在,也不可能成为时代的方向。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也该承认当下青年面临的竞争压力。“你们必然要承受的,是置身于角逐与竞争的战场,也许会在受伤与落败之际的茕茕孑立。”落败并不可惧,可惧的是失去奋斗的信心,乃至躲回到自己的小屋,尽享“宅”之中的无尽自由。
戴先生鼓励同学们有承当,这中间,就包含了承当失败,“输得起”。人生就是试错的过程,青年正是从不断的试错中找到路径,走向自主自为、自立自强。
大时代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着手。那种只剩下消费、物欲、个人的“小时代”,虽然可以可以理解,但不该是青年的方向。
100年前,北大教授李大钊疾呼:“青年呵!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今天的人们发现,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化,青年面临的终究是同样的问题。如何坚定理想与信念,让生命自在行走,“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确乎是不变的主题。
从本性出发,依理性行事,高扬理想旗帜,走出坚实步伐。大时代的青年,或许会一时沉迷于小时代、小情调,但更该左冲右突,任其活泼泼地挥洒青春,并在更为广阔也更为凶险的社会穹顶之下奋发有为。
与不熟的人聚会,热闹的欢声笑语中,感到有些无所适从;要做课堂展示,必须提前准备好,不然就可能语无伦次;参加群体面试时,明明有观点,却总插不上话,话到嘴边又咽下……如果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可能你也是一个内向的人。
在一个网络问答平台上,有不少这样的提问:“性格内向真的不好吗?”“性格内向,还有可能成功吗?”“性格内向的人如何学会融入群体?”……在一些人眼中,内向仿佛成了一种缺点。当然,外向的人实则也有外向的烦恼,“不稳重”“太闹腾”,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求职等也可能不那么顺利。总之,面对自己不尽完美却又难以改变的性格,许多人容易感到困惑。
最近参加一次活动时,在自我介绍环节,一名男生坦荡荡站起来说:“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爱打篮球……”大家都笑了,我却在心里悄悄为他点了个赞,因为认同自己的性格,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性格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内向的人,寡言谈,感情不外露;外向的人,好活动、好交往,活泼开朗,两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势。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悦纳自己的性格,也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在玛蒂·莱利的《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浅浅的溪流或河水奔流迅速,较深的水域似乎较为平静。”外向的人往往更有活力,而内向的人常常更具有洞察力。热爱交谈的人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倾听的人则可能观察细致;活跃的人在人群中更为瞩目,专注的人更擅长深思熟虑、独立工作。
自带光芒的外向者自不必说,内向者可能不那么闪光,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教育家梅贻琦给人的印象是严肃拘谨,不苟言笑,但在艰苦的环境中,这位“寡言君子”说,“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带领大学走过风雨飘摇的岁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学者在演讲中提到,许多杰出领袖都将自己描述成内向的人,在独处中获得卓越的力量,但他们依然能够站在聚光灯下,成为掌舵者。
发现自己性格优势的同时,也要适当改变自己的不足。不爱主动与人交往,可以学习社交技巧;不善言辞,那就反复练习;面试紧张,便多做一些准备功课,给人发现自己的机会;团队合作,可以多承担自己擅长的任务;不善表达情感,“行胜于言”也能很浪漫;筋疲力尽之时,不妨就离开人群,给自己充电“回血”。反之亦然,静一点,慢一点,外向的人也可以少一些烦恼。
说到底,内向和外向只是一种简单的性格分类,人的性格是丰富的,有时不能太着急给自己贴标签。毕竟,人可能有性格之分,但生活不分性格,成就不分性格,幸福更不分性格。做真实的自我,为梦想奋斗,就很可爱。
今年6月中旬,“中国剧场”成功落地菲律宾国家电视台,将在该剧场播出的菲律宾语版《鸡毛飞上天》等影视作品备受当地观众的热议与期待。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国产影视内容的“出海”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17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尼泊尔播出了尼泊尔语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平均收视率超过34.5%,该剧的开播还被尼泊尔权威媒体作为重要新闻推送,成为当地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前几年,说起中国影视节目“走出去”,人们最常想到的是曾在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青年》和《老有所依》等被作为国礼带出国门。近些年,国产影视剧行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并斩获诸多好评。近期,正在热播的古装仙侠剧《扶摇》实现了国内热播的同时,同步走出去。这些类型多元且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的成功“出海”,不仅反映了如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国际化,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不难看出,随着整个国产影视剧行业的水平提升与力量增强,以中国特色、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产影视作品,正在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柠萌影业负责人苏晓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论坛上曾说,“国产影视剧在讲故事的方式、题材及制作水平上都与国际接轨了,无论是海外观众群体、作品题材内容还是播出平台都在发生变化,也预示着国产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是越来越有自信。”
从最初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在东亚、东南亚等儒家文化圈热播,到后来的《乔家大院》等引发海外收视热潮,再到如今的《孙子兵法》等国际项目稳步推进,国产影视剧在走出去的同时,始终不忘传播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现实题材、古装、谍战等多种类型作品向世界彰显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而良好的海外口碑、扩大的全球市场与不断增多的国际合作,不仅反映了中国影视剧制作能力的国际水准,也彰显了新时代国人的文化自信,更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与此同时,国内外影视剧市场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不仅为国产影视剧国际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市场,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意味着国产影视行业必须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近期《扶摇》的走出去,更是说明了,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被世界认可。因此,如何在提升制作水平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的必由之路,也是国产剧在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电影好看,官司难打。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繁荣,相关著作权纠纷也逐渐增多,其中因署名问题而引发的纠纷,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所做的一项调查,2013年至2017年,该院受理的涉及影视作品署名问题的702件案件,2014年以后出现的案件是此前的5倍。
所谓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这是著作权中最为基础的权利。在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除外”,“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电影管理条例》也规定,“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电影片,依法享有著作权”,署名权也自在其中。
然而,现实远比法规复杂得多。在实际操作层面,严格按照法规要求,将影视作品著作权署名为“制片者”的情形极少,反而是其他署名方式“代替”,诸如“联合出品”“荣誉出品”“联合摄制”“摄制单位”“权利声明”等,此外还有前后署名不一、编剧署名缺失、署名错误、不具备法利的单位也署名等现象,不仅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道作品究竟属于谁,一旦出现著作权纠纷后,如何确定权利归属、确认诉讼主体资格,都成了麻烦事,导致权利人难以在影视热播期及时维权,而版权代理公司也常因版权归属不明,遭到网络平台“拒绝采购”或“不付款”。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存续,既不利于著作权人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电影行业投融资、版权交易等,制约电影行业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遏制著作署名的不规范现象?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表示,“为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号召会员单位要依法依规署名、诚实信用署名、清晰有序署名、规范表述署名”。如果严格按照法规来办,固然消除了违法之虞,却不可能解决现实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影片的制作模式趋于多元化,“制片者”不一定拿到《摄制电影许可证》等,也不一定参与实际拍摄;“制片者”往往是投资者,随着基金模式的创新,影片投资者可能会达到上百人,等等。而过于抽象的“号召”,与法条的规范力和强制力相比,实际效果很难相提并论。
从立法上看,必须规范电影作品署名,明确著作权主体的署名方式。如在《著作权法》《电影管理条例》等法规中,应对“制片者”“摄制单位”等概念作出科学界定、统一规范,避免出现混淆乱用,并对不当署名予以处罚。在《国产电影片字幕管理规定》中,应增设相关条款,明确电影作品的署名方式,如规定片尾必须出现影片著作权人署名,或表明该作品著作权归属情况。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电影作品登记制度,简化电影作品登记程序,压减登记时间和费用,鼓励影片制作单位登记版权,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影视署名乱象滋生,让人们欣赏到更多的影视佳作。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不知何时,这首《学猫叫》开始流行。短视频平台上,大家纷纷“喵”起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还有抱着真猫的,即兴起舞,录成小视频图个乐。这跟前几年的《小苹果》和《江南style》流行的逻辑差不多,旋律够简单,方便全民参与,现在又有了发布平台,于是大家玩了个不亦乐乎。舞步不需要优美,越“尬舞”越有乐!
尬舞消遣,无可厚非。跟吃完了饭散步、公园里吼两嗓子没啥区别。可是,下面这种尬舞,就不是娱乐这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愚乐”。
最近,一系列“电梯电梯等等我”的舞蹈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里的年轻人,或是几个人一起在电梯里蹦蹦跳跳,或是伸出手脚阻止电梯门闭合,或是在电扶梯上逆行,甚至进行劈叉……一系列危险动作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这些行为都是被安全规定明文禁止的,连小孩子都知道,不能在电梯里打闹蹦跳。一个“玩”字,不能掩盖其危害:在电梯内跳动,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频繁伸手阻挡电梯门闭合,易导致感应受阻,诱发感应失灵;电扶梯上逆行、劈叉,手不仅不扶,还摇摆着做各种动作,重心一不稳,这么高而且带速度,摔下来能有好吗?
这么玩,威胁的不光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还会损坏公共设施、危害公共安全。就说扶梯逆行吧,掉下来砸着别人怎么办?
为啥这么玩?究其原因,有些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明白这里头的风险;有些可能是流量思维,越危险、越出格,发网上越有人看嘛。去年不是有个小伙子,以在高楼上做零防护的危险动作吸引粉丝,成了网红,也赚了一些钱。结果有一次没做好,高空引体向上时胳膊撑不住了,直接掉下去了。年纪轻轻,多可惜啊。再多流量,一出事就是零。何必赚这个钱呢?
还有一类是侥幸心理,爱追求出格的快感,玩的就是心跳,把越线当成一种酷。随便举几例:景区里的雕像,那就不是用来攀登的,不让攀非得攀;野外河道,不让游非游;骑自行车,非大撒把显不出潇洒;普通马路,我就按赛车道这么飙车……一旦出事,追悔莫及。实话说吧:一点都不酷。
通俗理解,保护药品专利,意味着不利于药品的流通、扩散,药品的收益人群有可能减少;不保护专利,就失去了对新药研发、对未知医学探索的原动力。所以,药品的专利制度,始终在法律和伦理的不断碰撞、妥协中寻求平衡。
仿制药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仿制药不是假药,所谓仿制药,就是一些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一般20年)到期后,其他厂家模仿专利药品生产的一些药品,这些药品在安全、有效、药物代谢等方面,和原研药大致相同。中国是药物的使用和生产大国,但并非药物的研发强国。2018年5月1日起,中国政府对进口抗癌药物实施零关税。关税降了,但进口源头的成本没有明显下降,就不能切实从根源上解决抗肿瘤药费昂贵问题。中国支持仿制药的开发,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由于客观原因,中国一直以生产仿制药为主,随着中国加入WTO,原研发药才逐渐引起重视。而发达国家则是两者并存,原研发药与仿制药疗效差别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发达国家的医生和患者头脑中。在国外,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去药店配药时,药剂师会询问患者要原研发药还是仿制药,患者可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自己作出相应的选择。
为什么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支持仿制药的开发呢?先来看一个例子。吉非替尼是治疗肺癌的特效药物,由美国一家公司率先研发成功,2005年在中国上市。由于此前国内没有替代药物,吉非替尼在国内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每盒高达5000元。2017年2月,国内一家制药企业研发的吉非替尼及片剂上市,每盒价格不到2000元,不仅打破了国外药企的市场垄断,也使进口吉非替尼片的价格下降了一半。
中国已经是仿制药生产大国,近5000家制药企业中99%都是仿制药企业,近17万个药品批文,95%以上都是仿制药。但尴尬的是,出于种种原因,患者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多数还是会选择专利药。
中国仿制药能占领市场与否,能得到医生和群众的认可与否,关键在于其两大核心价值:安全和有效。中国的家电、汽车等许多行业已经跨越了防制的阶段,进入创新领域,现在大多数消费者基本上不会把“进口”作为评价其质量的依据了。那么,中国的药品领域能否也如此呢?现状并不乐观。药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其核心优势在于安全和疗效,人们更关注的也是这些,而非价格。
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明确要求新注册的仿制药在上市前,必须和原研药进行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估和审批,确保仿制药的安全和有效。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估,由国家药品和食品管理局办公室组织专家,严格按照程序,对比原研药和仿制药间的药物结构、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等效性等等方面,确保仿制药安全、有效。所以,目前中国的仿制药在安全、有效等方面,大致和原研药相同,并且凭借价格的优势,正在慢慢占领中国甚至世界的药品市场。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中国目前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中。但仿制和创新并不矛盾,许多先进的药品原研药生产大国历史上也多走过鼓励仿制药生产这条必由之路。如作为药品生产第三大国家的日本,也曾经鼓励支持仿制药的生产。
仿制药的制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满足于简单模仿,在仿制过程中不断加入中国科技元素,才是中国仿制药的发展方向;在原研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超越,最终实现弯道超车,才是中国药企的根本出路。(陈作兵)
“丁义珍式窗口”,表面看是外在的设计问题,实质却还是服务的里子问题。不改变服务观念,“丁义珍式窗口”就很难彻底消失。
近期,一张“老人在甘肃礼县第一人民医院缴费窗口前双膝跪地”的照片在网络间流传,引发热议。7月6日,陇南市礼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通过其微信公号作出回应称,当日上午8时30分,这名老人在给其妻子办理报销手续时,因气短腿疼,在签字报销时无法站立,所以跪在医保窗口前办理业务,被网友拍下了照片。(澎湃新闻网7月8日)
根据礼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回应,这一现象是县第一人民医院疏忽所致:在医保报销窗口设置之初,曾考虑到群众的困难,配备了一些凳子,但因监管不力,导致凳子丢失,没有及时增补。这个回应倒算及时,但理由却让人难以接受。医院大厅的椅子居然丢了,这本就让人匪夷所思,而丢了之后居然无人管,以至于心安理得地让患者弯着腰签字?
从照片可以看出,那个窗口的高度,即便是正常人在那里站着签字,也是一个非常不舒服的姿势。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小”是因为它似乎被很多人习以为常了,“大”则是因为老人跪地签字的画面,确实容易击中人心。由此也可以看出,“细节无小事”真不是夸张,在那些运行多年的服务细节中,很可能就蕴藏着很多不合理。
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出现“丁义珍窗口”后,各地一些“同款”服务窗口先后遭到了曝光,这本身是一次推动服务窗口优化的契机。但就现实而言,类似情况依然存在,至少“老人跪地签字”的一幕还会发生,证明现实中的“丁义珍窗口”并没有绝迹。这也说明,不能想当然地把服务窗口的设计优化寄托在媒体的一两次曝光上。像医院、民众办事大厅这种服务窗口,是否应该有统一的制式标准?如果说完全统一可能显得要求过高,但哪些有问题,哪些是不“人性化”的,职能部门应该不难排查和鉴定。
服务性窗口的设计问题,其实只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程度的缩影。它是民众办事所接触的第一个“门脸”,若首先窗口设计就不能站在利于被服务者的角度,甚至像电视剧中的“丁义珍窗口”是故意为了防止办事民众久留、多问,再谈服务的人性化无疑是不切实际的。现实中,一些服务机构、办公楼修得不可谓不豪华、大气,但其设计出发点、细节考量,真正有多少是站在方便被服务者的角度,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丁义珍窗口”显然只是其中一个体现。
公共服务要细节化、人性化,这绝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服务与被服务角色设定的内在要求。如果说在前市场化时代,人性化服务欠缺明显的参照对象,也面临条件限制,但现今各种市场化服务窗口的表现,已经为公共服务窗口的优化、改进提供太多的参照与示范,并且也并不涉及太多的成本问题。关键是服务部门,有没有意识到公共服务人性化的重要性,有没有摆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心里还是想着“我是帮你办事,你就得迁就我”的那一套,当然惯性就大于改变了。就这个角度言之,“丁义珍式窗口”,表面看是外在的设计问题,实质却还是服务的里子问题。不改变服务观念,“丁义珍式窗口”就很难彻底消失。
近期,一张“老人在甘肃礼县第一人民医院缴费窗口前双膝跪地”的照片在网络间流传,引发热议。7月6日,陇南市礼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通过其微信公号作出回应称,当日上午8时30分,这名老人在给其妻子办理报销手续时,因气短腿疼,在签字报销时无法站立,所以跪在医保窗口前办理业务,被网友拍下了照片。(澎湃新闻网7月8日)
根据礼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回应,这一现象是县第一人民医院疏忽所致:在医保报销窗口设置之初,曾考虑到群众的困难,配备了一些凳子,但因监管不力,导致凳子丢失,没有及时增补。这个回应倒算及时,但理由却让人难以接受。医院大厅的椅子居然丢了,这本就让人匪夷所思,而丢了之后居然无人管,以至于心安理得地让患者弯着腰签字?
从照片可以看出,那个窗口的高度,即便是正常人在那里站着签字,也是一个非常不舒服的姿势。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小”是因为它似乎被很多人习以为常了,“大”则是因为老人跪地签字的画面,确实容易击中人心。由此也可以看出,“细节无小事”真不是夸张,在那些运行多年的服务细节中,很可能就蕴藏着很多不合理。
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出现“丁义珍窗口”后,各地一些“同款”服务窗口先后遭到了曝光,这本身是一次推动服务窗口优化的契机。但就现实而言,类似情况依然存在,至少“老人跪地签字”的一幕还会发生,证明现实中的“丁义珍窗口”并没有绝迹。这也说明,不能想当然地把服务窗口的设计优化寄托在媒体的一两次曝光上。像医院、民众办事大厅这种服务窗口,是否应该有统一的制式标准?如果说完全统一可能显得要求过高,但哪些有问题,哪些是不“人性化”的,职能部门应该不难排查和鉴定。
服务性窗口的设计问题,其实只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程度的缩影。它是民众办事所接触的第一个“门脸”,若首先窗口设计就不能站在利于被服务者的角度,甚至像电视剧中的“丁义珍窗口”是故意为了防止办事民众久留、多问,再谈服务的人性化无疑是不切实际的。现实中,一些服务机构、办公楼修得不可谓不豪华、大气,但其设计出发点、细节考量,真正有多少是站在方便被服务者的角度,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丁义珍窗口”显然只是其中一个体现。
公共服务要细节化、人性化,这绝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服务与被服务角色设定的内在要求。如果说在前市场化时代,人性化服务欠缺明显的参照对象,也面临条件限制,但现今各种市场化服务窗口的表现,已经为公共服务窗口的优化、改进提供太多的参照与示范,并且也并不涉及太多的成本问题。关键是服务部门,有没有意识到公共服务人性化的重要性,有没有摆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心里还是想着“我是帮你办事,你就得迁就我”的那一套,当然惯性就大于改变了。就这个角度言之,“丁义珍式窗口”,表面看是外在的设计问题,实质却还是服务的里子问题。不改变服务观念,“丁义珍式窗口”就很难彻底消失。
“上海馆吸收了各种‘时髦’的高科技元素”“走进内蒙古馆,就像踏入了真正的草原;走进云南馆,犹如来到鲜花的海洋”……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如期而至,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各地品牌光彩夺目,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品牌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发展前景。
50多个代表团、60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1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20多个品牌服务机构……参展企业多,亮相品牌多,与会品牌服务机构多,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刚办第一届,就先声夺人、引人注目。而人民日报社推出的“新时代品牌强国计划”,也致力于中国品牌的“强己”“强企”“强国”,与优秀企业一起培育和支持一批代表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领袖一向重视品牌建设,并多次提出殷切期许。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建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利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可以说,无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品牌建设都正当其时。
“生活讲究品质,消费注重品牌。”有组数字值得一提。2015年,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品牌占据31席;2016年,有36个中国品牌入选;到了2017年,中国品牌已占据37席。这种进步,尽管算不上大步流星,但前进的步伐始终没有歇脚,奋起直追的决心从未动摇。从贴牌到创牌,从跟跑到并跑,竞相涌现的中国品牌,一次次地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不仅重塑着中国商品形象,更改变着世界品牌版图。梳理展览会上的中国品牌,既看到沉淀着如歌时光的老字号,也有乘着信息技术东风的后起之秀;既体会到新“四大发明”的有口皆碑,也感受到“独角兽”的蓬勃活力。每个品牌的生长,都有着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都诠释着大国阔步挺进的品牌抱负。正如人民日报打造的微电影《此时此刻》描述的那样,中国品牌正深度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品质。
在品牌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优势,也要补足短板。建设品牌强国,我们仍然任重道远。领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打造品牌强国的钥匙在哪里?答案就在“创新”二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我们就能用创新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吸引力,推动中国品牌逐步壮大起来,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突破。
中国品牌日的标识,是一枚以篆书“品”字为核心的三足圆鼎形中国印,蕴含了“品级、品质、品位”的理念。在学习中提高,用创新补短板,在厚植工匠精神中提升品质,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品牌一定会茁壮成长,点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能在线落户,西安三天内抢到了1.5万人;外地应届毕业生来面试,南京市给予一次性1000元面试补贴;“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这是武汉的雄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相继推出具体政策,面向全球征集高端人才……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发布“引才”新政,大招迭出,各有倚重。
50多年前,“人力资本”的提出者加里·贝克尔就坚定地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到如今,如此洞见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口大省不一定是人才大省,城市发展的高度,有赖于人才厚度而非大楼高度。要预测一个城市未来潜力,看看今天人们的脚步去留吧。在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当下,人才储备上晚一步,发展可能就晚十年。今天抢人才,就是为了明天的发展。
不可否认,短期内,人才战可能导致有人“截和”、有人做嫁衣的失衡,因此我们不免听到欢呼与哀叹的此起彼伏:谁又“输血”了,谁又“失血”了。甚至本土人才也会叫屈:凭啥外来和尚好念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呼唤良性的人才竞争。有了良性的人才政策,才不会造成哄抢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也才能真正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良性的人才竞争,有利于推动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人才市场的形成。不妨将今天的人才战放在40年改革开放的视野中审视。其实,这一历史进程层层推进、从未中断。从1984年城乡间闸门的松动,到前些年中小城市放开落户,从居住证制度推行,再到二线城市城门大开,人才一次次跨过了地域的隔阂,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劳动力“充分供给”之后谈人才的竞争其实是一种必然,这也将倒逼更多地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让惜才成为发展的气质。从这个角度说,“抢战”的关键不在政策与优惠,而在于发展的势能。
与早几年就陆续开始的二线城市抢战不同,最近的新变化是,一线城市也加入其中。北京为优秀人才引进设立了“绿色通道”,不拘一格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上海瞄准了卓越人才,要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在“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上双向发力。这充分说明:没有哪座城市有理由拒绝人才,面对二线城市来势汹汹的优惠政策,一线城市也不足以高枕无忧。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才竞争,早已不只是国内人才的再分配。
经济全球化也是人的全球化。中国顶尖城市正志在高远,加紧制定全球化用人战略。当然这绝不仅仅是地方实践。早在2013年,领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就深刻阐释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意义,最近这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也被视为中国开展全球人才竞争的顶层设计。由此不难发现,从顶层到基层,在各线城市,为高质量发展寻找人才原动力,突出人才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普遍实践。这也意味着,唯有与当地实际结合,培厚发展的土壤,才能真正在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
当然,无论对于哪一层级的人才竞争,政策的出台都只是第一步,仅有金钱、户籍等优惠完全不足以支撑人才政策长远走下去。这两年,有地方在抢人上用力很猛,却不知抢到何用,以致人才好不容易来了,最终因不被重视又流失了。人才是潮水,在大洋里涌动。这意味着,比起一拥而上抢人才,更可贵更难得的是一如既往爱人才,如果能为每一个人才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修建安身立命的港湾,大潮自然汹涌而来,各地何愁发展不起来?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