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建设要持续走向纵深
王南
仅从世界银行公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来看,中国排名升至第31位,对比2012年排名第91位,长足进步明显。但世界银行仅以上海、北京为样板,各地营商环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温度差和体感亦非“雾里看花”可以名状。除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需要突破之外,市场、政务、法治、社会氛围诸方面亟待持续发力。
虽然政府近年来减免14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但项目审批的中介收费和经营服务收费仍然较多。企业普遍反映经营成本较高,在税负之外还要承担社会保险费用等沉重非税开支。比如,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欧五国的3倍,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的4.6倍。政府监管及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些地方处置产权案件时,没有合理划定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的界线,导致企业家难以安心经营、放心投资。这些“拦路虎”不除掉,企业界难免心存担忧。
以市场准入为例,切实解决“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问题,必须打破利益藩篱。比如,在招投标领域,名义上程序是透明的,但实际上还有“玻璃门”“弹簧门”。“墙外开花墙内不香”,一些地方的地铁项目配套设备甚至明文规定必须使用“外国某品牌”,把国内民营企业的产品排除在外,哪怕这些民族品牌质优价廉,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并享有良好信誉。
更好地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打造“走心服务”,亦须“啃硬骨头”。政府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才能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要防止利用“协调会”“会议纪要”等变相审批,摆脱“审批就是监管”“只审批不监管”“会审批不会监管”等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从全国工商联调研报告中披露的一些案例来看,有些地方的主管部门,在工程招投标等领域还是“手伸得太长”。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指出的,“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不明确政商关系边界和政商交往规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就仍是一句空话。
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尊商、崇商的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清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监管、打击力度,重拳打击偷逃贷款、拖欠工资及货款等行为,建立“失信黑名单”,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加大清欠民营企业账款力度,对推动清欠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加大问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严防“边清边欠”“前清后欠”。
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经济要开启“内循环”模式,必须持续走向纵深打造营商环境。不妨选择工程建设和招投标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领域入手,抓住典型、解剖案例,掀开潜规则背后的利益链条,让法治阳光成为营商环境最好的“消毒剂”。
- 标签:www.djkk.com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