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写新闻特写也要“常带感情”
什么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就是截取现场新闻事实中富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片段,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加以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以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现场采访为前提,既可以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能以形象、生动、明快、鲜活见长。它运用电影中近景镜头形式,生动、形象地放大并再现典型的新闻人物或事件,使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重现在受众面前,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被“带”进了现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情感效果和引起联想的牵引力。它在报纸、电视和广播的各个新闻传播领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诱人的魅力。著名作家刘白羽说过:“我觉得一张报纸如果缺乏这种生动活泼的生活特写,它就缺乏朝气,缺乏吸引人的力量,它就显得灰色和枯燥,它就没有充分地、如实地反映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创造性的生活,那么就影响了这一张报纸的群众性和战斗性。”
如何采写新闻特写?综观多年来一些新闻特写的佳作,结合多年来笔者新闻采写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要采写出一篇新闻特写精品,有如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到的。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新”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包含: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颇有独到之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闻特写有别于消息和通讯的特征,就是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历历在目的“镜头感”;有记录和再现重大历史性瞬间的时代感。“特”则表现在选取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具有引人注目、非同凡响的“特别感”;表现在文章有可读性甚至有必读性,撩人心怀,易于引起受众共鸣。比如,刘白羽的《沸腾了的北平城--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这篇特写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性的解放军入城仪式盛况,一闻就想读,欲罢不能。 如果内容和形式都没什么新意,也无什么特别之处,就算不上是“新闻特写”了。新闻特写的文稿,要用心悟出来,要用脚走出来,更要在同时间的赛跑中抢出来,在第一时效发稿,否则,新闻特写的这个“新”字、“特”字就难以达到。人民日报记者、新华社记者随国家在国内考察或出国访问的许多新闻特写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记者只有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跟随国家脚步,见证重大外交活动。人民日报国际部几代随访记者经常有幸身处这种大国外交第一现场,他们孜孜求索,在第一现场全力捕捉生动细节和精彩瞬间,佳作频出,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倾听历史的诉说--主席访问马六甲海峡侧记》就是其中一例。这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特写,构思巧妙,描写生动清新,兼具句秀、骨秀、神秀之韵。记者在现场剪取与热情高涨的马六甲人民互动对话的场面,溯古言今,触景抒情,中马友谊的历史延绵跃然纸上。笔者也有幸多年随党和国家出访,深感现场采访对写好新闻特写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由笔者执笔、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被复旦大学出版社选入《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特写与报告文学卷》的新闻特写《两个伟大民族的握手》,剪取了江泽席与克林顿总统“庄重而有力的握手”这一最具新闻价值、最能凸现事件意义的历史性瞬间,聚焦细致描写两个伟大民族关系的飞跃。在白宫南草坪新闻现场,尽管记者需要按照预定的位置“各就各位”,采访空间有一定限制,但记者还是仔细观察、挖掘现场,尽可能多地与在场的宾客记者互动交谈,从而才能在第一现场捕捉到带有泥土芳香的鲜活典型素材,才有了文中写到的一位5年前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朋友,他一大早就赶过来参加欢迎江泽席的仪式,亲眼看到了盼望已久的两国的热烈握手,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跨越大洋的握手,是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握手。江泽席几天来对美国的国事访问给我留下的印象好极了。”这些现场典型素材使读者感到文章更具说服力,并从中获得“通感”,产生共鸣。
现场采访与特写写作的关系就本质而言,现场采访决定特写写作。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写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特写采写经验的总结。当然,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经阶段, 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也有能动作用。总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
业界有人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确是经验之谈。新闻特写从采访到写作相辅相成:在现场采访中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生动的新闻事实和形象,在写作中就能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形象说话。
第三,选准一个“镜头”(或者说,选准新闻事件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通常是剪取新闻事件的部分),局部适当“放大”,以小见大
要善于选取有重大新闻价值、新鲜的新闻事实,以期使新闻特写厚重而有立体感。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广场数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特写《十秒》(见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这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百年巨变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达到了以小见大、以奇制胜的效果。
新闻特写要在反映事件特征的片断集中铺陈,推动受众的视觉、感觉、联想向前发展,对和关键部分写深写透,写出动感,并在中戛然收笔,使人回味无穷。例如,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新华社当天播发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作者把“镜头”对准了英国的米字旗和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这两个标志英国统治的景物,抓住在雨中降旗仪式的特写镜头,紧紧抓住英国最后撤离香港的几个主要告别仪式这样的,一个接一个层层推开描写,运用背景材料衬托与渲染,将新闻事实不断推向。
黑格尔认为,绘画与诗歌不同,不能表达整个事件或情节的发展步骤,只能抓住一个“片刻”,一个“包孕丰富”、“集中前因后果的片刻”。 现场新闻特写的选材,同绘画颇有类似之处。 所谓“包孕丰富”的材料,首先表现为那些最能够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新闻事实。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就是新闻特写的主题思想。著名作家周立波说过:“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研究了材料,有了主题,就可以粘住题目,像裁缝一样,动起剪刀来,和主题有关的,请它留下。”
细节,是指叙事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实场景、自然环境、展开情节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曾说:“把大量的细节加以巧妙的运用,就可以写出可读的新闻。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新闻特写中一些精彩的细节,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再现新闻事实场景,深化主题,打动读者。
新闻特写抓住细节和新闻事件的特点,抓住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易于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叶圣陶先生曾经以“读者的话”要求作者:“我又要求你们的工作能使我的心动一动,就是细微,像秋雨的滴入倦客的怀里也就好了;能使我尝到一点滋味,就是淡薄,像水酒的沾上渴者的舌端也就好了;这样我就满足了。所以,要读你们的东西的愿望,我觉得我的生活是充实,是有味,是不枯寂。”
要在“感情”和“故事”上做文章,没有故事的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感彩的特写,何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忧思、惊恐的感情在故事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故事之中,感情与故事交融,情能动人。 “笔端常带感情”,这是我国文人墨客的切身体会,也是他们宝贵经验的结晶。
新闻人写新闻特写也要“常带感情”。 情感是文字的生命。采写特写要善于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到所报道的人、事、景、物中,抒情最好要缘事而发,达到以情纬文,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例如,获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人民日报新闻特写《联合国风雨送加利》,这个题目一语双关,意味深长。“风雨”两字情感浓烈,既有对加利因美国呼风唤雨而不能连任的惜别、遗憾,也有对世事艰难、风雨如盘的国际局势的明忧、暗虑。作者恰当地运用特定的时空概念,为文章增加了特定的感彩。这篇特写行文运笔饱含深情,多处场面描写情景交融。比如,报道写加利“身着一身灰色西装,风度儒雅。从他微笑的嘴角中,透出几分倔强”。寥寥数字,字字珠玑,把一个外表儒雅却内心坚强的加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时,作者不失时机地感叹道:“也许正是这种倔强使美国人觉得他难以驯服,决心把他作为美国国内斗争的替罪羊。也正是这种倔强,增强了他与美国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勇气。”有情、有景、有论,加利被写得很有立体感。
新闻特写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标题来体现,也可以用作者点题的方式来挑明。前面提到的新闻特写《两个伟大民族的握手》就非常注意主题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文中写道:“两位庄重而有力的握手,不禁令人想起1972年主席、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打开中美关系坚冰时的握手;想起1979年中美刚建交不久副总理访美时同卡特总统热烈握手时说的一句话:‘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这不仅说明了此次握手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而且升华了特写的主题。这篇特写的优长之处还在于没有单一描写两国的握手,而是宕开笔墨,适当地将叙述和议论穿插在一起,融入历史资料和理性思考,内容饱满而有深度。文章最后还引述了和富兰克林的名言,使结尾耐人寻味,内容更显厚重。文章标题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有位新闻传播学学者这样评论这篇特写:“着眼现实,链接历史,重于事实描写,又适时穿插议论,现实与历史结合,感性描写与理性思考互动,以历史衬托现实,用议论提升事实的意义,纵横捭阖,运笔,这样就增加了这一截取片段、抓拍瞬间的特写的容量,使之既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又让人感受到理性的力量。”
简而言之,要催生一篇精品新闻特写,就要努力遵循寓事、理、情、景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力求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功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新闻人写新闻特写也要“常带感情”
什么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就是截取现场新闻事实中富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片段,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加以再现与…
- “快速催肥”作文班的“体裁”是神话
- 2022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基础复习: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梳理(22)
- 中考再次迎来新变化继体育科目后2022年音美也将正式纳入中考
- 270多场文体活动组成“两节”精神大餐
- 英语学科竞赛:2022年创研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挑战赛正式启动!
- 普陀中英文文体手绘地图今天正式上线运行 一图览尽普陀文体精华
- 安阳将斥资33亿元修建文体中心占地821亩有望成为新地标
-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
- 新闻稿的书写格式及范文
- 特色语言的跨文化传播(五洲茶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