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8)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芒。”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还在80年代中期,湖北省京山县就非常重视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1985年11月1日《光明日报》为此作了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10月28日,记者在湖北省京山县高湖街村的信用社前,看到一张因日晒水淋而褪色的广告,内容是县政府关于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30条规定。该村农民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20天前在这张布告跟前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争相阅读,一片欢腾。
“我早就说,党不会亏待我们种田人,这不是县委心里有我们!”一位老农这样发表评论。该村有些农民本来因负担过重曾要求退责任田,现在都已收回要求,安心种田了。
京山县抓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是从今年6月开始的,到10月底止,全县已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688万元,占原全部负担的40%,人均减少15元9角。
这个导语由3个自然段组成。前两个自然段为次导语,第三个自然段为主导语。次导语和主导语在结构上构思奇巧,环环相连,层层递进,不断升华,互为因果。第一自然段写一张褪色的广告,是写“小”。第二自然段写广告效应,是对“小”的提升。第三自然段写全县的减负工作,是“大”的表现。由一张广告,到全县工作,该篇“小中见大”的运笔技巧令人叹服。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刷新了由美国选手麦克尼尔保持的1.76米女子跳高世界纪录,震动了国际田径界。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大多是“就事论事”。而美联社的电讯稿却能着眼于这一新闻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其导语全文如下:
美联社11月17日电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你看,“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则评论式的导语,“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声音若清脆、悦耳、有滋有味,必定会撩起人们的兴趣。看戏是这样,读小说是这样,浏览新闻亦是这样。
新闻导语本来就讲究一个“导”字,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先进模范作报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的消息也容易写得程序化。但《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
“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读了这个导语,“听”了与会者的议论,我想读者一定是动心了,一定会在心里说:这样的报告太好了!
有些导语,并不直接写出“声音”,但字里行间却让人感到声情并茂,“此处无声胜有声”。请看1936年度普利策奖《当狮皮战鼓敲响的时候……》的导语:
直径5英尺的狮皮战鼓敲响了,这鼓声同意大利投掷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阿多瓦和阿迪格拉特的炸弹爆炸声连成一片——今天,洛尔·塞拉西皇帝下达了等于向意大利宣战的全国总动员令。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