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新闻实务」最常考的名词解释60例pdf

  根据近五年真题的考察频率,实务讲师给大家整理好了60个名词解释,覆盖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报纸编辑、广播电视等五大部分,大家可以直接获取PDF版,打印背诵!

  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作品的规范化的基本类别和样式,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体裁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基本区别是:表达新闻材料的手法、口吻和组织材料的结构不同。常见的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消息的特点:一是新,及时报道最新的事实;二是短,文字简明扼要,篇幅短小;三是快,报道及时快速;四是活,表现方法灵活,活泼生动。消息是报纸、电视、广播中最为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大、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的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显示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通讯体裁的特征: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展开情节,讲究情景交融和结构变化;对事实表达多样,富有感情或理论色彩;篇幅较长。通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表明态度,是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政论性文体。是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的战略策划、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内部管理策划、传媒营销策划以及广告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做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做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它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性,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介于报道客观事实的新闻与发表主观见解的评论之间,是一种“关于新闻的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夹叙夹议,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评说,揭示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引导读者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新闻述评满足了受众对新闻观点、深度新闻的需求,表达了记者独特的分析和判断,打破了媒体报道的同质化,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夹叙夹议,围绕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评价新闻事实的本质、影响,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

  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抓住新闻事件中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段或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段,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新闻特写有三大长处:亲切、具体、形象。总的来说新闻特写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强,能吸引读者,但并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要用这种体裁来反映。

  新闻跳笔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新闻写作手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细。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新闻跳笔的特点:一是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二是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新闻跳笔的运用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短段落,多分段;②断裂行文;③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④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编者按是指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附的意见或评论,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可以提示要点、交代背景,或者可以补充材料等。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按照在新闻报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文前按语也称为题下按语,是最常用的形式,它居于文章或报道之前,在三种按语中地位最为重要,也最显著;文中按语是直接插入文中,标注在括号内,负载新闻报道或文章中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后面;编后是对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表达,多用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

  “新闻由头”中的“新闻”专指消息。也就是说,只有消息这种新闻报道体裁才需要“由头”。而的新闻报道体裁如通讯、报告文学等是不需要“由头”的。“由头”,是消息所特有的。消息需要新闻由头,是由消息的“新近性”这一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有些重要事实,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值得报道,但事实发生的时间过去已久或跨度较大,要把事实报道出来,还需要寻找一个新闻由头。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寻找新闻由头总的原则是:新闻由头的事实要是新近发生的变化,要与所要报道的事实有本质的联系,要有利于消息主体部分的展开。

  所谓新闻敏感,指记者编辑超出常人的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第六感官”等是它的形象说法。它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的强弱与新闻采访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判断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有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二是迅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新闻价值孰主孰次;三是迅速判断这一事实是否为读者所关心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四是迅速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与记者已采访到手的新闻事实有关,从而挖掘出更重要的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一是靠理论的积累,二是靠实践的锻炼。

  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包含五要素:①重要性: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那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是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②显著性:指新闻人物或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征。③时新性:确定新闻事实最起码的特征。时间性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即新闻发生与发表时间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新鲜性指题材的新鲜性,新闻事实应是人们未知、应知、欲知的或者是事物非常态的变动。④接近性:新闻事实有令人关切的特质。主要指地理、年龄、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⑤趣味性:新闻事实具有喜闻乐见的性质。

  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即客观事实。新闻本源的概念最早由陆定一于在1943年发表的《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对这一概念作了唯物主义的论述,一方面继承恩格斯使用“本源”一词的本意,另一方面强调新闻报道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构成新闻真实的基础,该论述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事实的派生物,对事实进行能动的反映。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酝酿和生存、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新闻背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新闻背景的作用:(1) 烘托帮衬,阐明新闻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2) 帮助记者表达观点和看法;(3) 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深化报道的意义;(4) 传播知识,增添新闻的情趣和美感。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新闻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和发生的原因。即新闻“5W”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有利于判断和选择新闻体裁的要义。

  引语就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的或者间接引用的被访问者(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相关人)的话语。引语可以出现在新闻标题,也可以出现在导语、新闻主体和结尾。引语的特征有以下几个:(1)有新闻报道中新闻当事人或新闻相关人的线)引语都必须有新闻来源或者出处,即有新闻当事人或新闻相关人的身份情况的简单交代(姓名、化名、年龄、职业、职务等);(3)引语对导语(有时直接成为导语)、新闻核心段落、报道观点起到比较重要的补充或者支持作用;(4)引语通常具有较强的情感或者戏剧性。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在新闻工作中有两种含义:(1)指新闻稿的来源;(2)指新闻所依据的事实来源和新闻转发来源。这个说法大致可以作为新闻来源的概念,但还必须包含互联网络的新闻来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来源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要做好新闻信息传递工作和新闻引导就要尽量确保新闻来源的可靠性尽量保证新闻线. 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选择、提炼出来,反过来又统率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所谓提炼主题,即指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定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也称为升华主题。提炼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对全局的信清晰度和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获取新闻线) 来自发布新闻的党和政府的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线) 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提供的新闻线) 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和挖掘;(4) 参加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 新闻导读

  报纸借鉴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头版除刊发主打新闻的关键词和图片外,还汇集报纸内页的一些栏目的新闻标题,此即导读。导读分为标题型、提要型、图文型、后缀型和预告型。标题型导读把内页新闻以标题的形式在头版展现,起到索引功能;摘要型导读除了标题之外,还有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内页新闻的重要内容和精彩观点在头版展示;图文型采用标题加图片的形式呈现新闻事实,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后缀型导读在头版的新闻标题或部分报道后面加上后缀,告诉读者“要知详情,请看xx版;预告型导读是编辑部提前告知重要活动策划或发布重大政策。

  恰当使用导读可以起到引导阅读、推介新闻、前后连接、美化版面的作用。制作导读应遵循以下规则:标示准确、简明扼要统一协调、相对固定。新闻导读通常具有新闻性、准确性、凝练性、引导性等特点。

  新闻语言是指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新闻语言的构成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炼、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新闻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新闻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把握和区分新闻语言的概念,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金字塔结构又称时间顺序结构或编年体结构。它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或按事件的因果关系安排材料,将事实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最后。它通常没有导语,开头就是新闻事件的开端,结尾就是新闻事件的结尾,多在后头,适用于大多日记体传记体通讯。适合报道故事性强或人情味浓厚的新闻;时效性不强,报道富有情感色彩或理论色彩;按照新闻事实或材料的新闻价值程度递增来安排结构,通常把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放在后面;结尾比较有力,吸引人从头读到尾。

  倒金字塔结构是依据新闻事实或材料的重要程度递减原则安排写作顺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作,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表议论。它主要用于“事件性新闻”(硬新闻),产生于19世纪中叶,起源于美国的南北战争和电报的运用。倒金字塔结构不需导语六要素齐全,选择最关键要素;导语一般是直叙型导语;段落之间的衔接依靠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连接,不露痕迹,每个段落围绕主题展开。

  华尔街日报体,又称为钻石体、菱形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了解新闻事实。

  悬念式结构又称积累兴趣式结构,它要制造悬念,把最精彩的场面、生动的细节、打动人心的先叙述出来,延缓读者兴趣,直至消息结尾才揭开新闻事件的谜底。其特点是:叙事具体、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新闻事件一般具有戏剧性、冲突性情节,这些情节按时间顺序叙述出来;适用于那些戏剧性、情节性见长的报道;重要性不足但趣味性十足的材料,可采用这种循序渐进、情节起伏的结构。

  并列式结构又称双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中各部分是并列关系,它通常由一条概括式导语领起,主体部分的几个自然段呈并列结构,适用于那些新闻包含的事实重要性都相等或相似,一个个事实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并列式结构这几个特点:条理清晰,又能让人一眼便看出并列的内容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消息和经验消息中较多采用这一种结构形态;适用于重要事件的公报性新闻和内容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之类的报道。

  超文本新闻结构,就是使文本的构成不仅具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超文本新闻结构是一种立体式的文体,层次分明,主次清楚,契合读者阅读心理和习惯;能够极大丰富新闻报道的背景材料;宗旨是以最短的路径让读者了解到最有价值的信息。

  导语,即指消息的开头段落,也即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最新、最主要的事实或议论构成的。从写作方法上看,有两大分类系统:一个分类系统是从新闻的内容展开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方法,导语会被分成两类——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另一个分类系统是从报道的文字表现方式上对导语进行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方法,导语被分成概括式导语、描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对比式导语等。

  单元素导语并非是指导语只包含一个新闻要素,而是指导语的组成要素较少,且这些要素表达的内容单一或为一件事,或为一个思想或是主题。这类导语结构简单,字数较少。只围绕一个新闻事实进行写作。单元素导语可以是简单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复杂新闻事件的报道,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复杂事件只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思想进行组织的报道。

  多元素导语,是同时报道两个及以上的新闻事实、主题或思想。这类导语因其表达的东西更多,因此一定要注意字数不要过长、内容不要过于复杂,尽量将所涉及的事实控制在三个以内,再用精练的语言将其陈述出来,切记不能因为导语涉及的元素较多而丢失了导语本身的属性特点。

  也称叙述式导语、摘要式导语或概述式导语。其特点是简明、平易、朴实。要求直截了当叙述事实,并且能揭示实质性内容或突出事物的特点,让读者有新鲜感。当一则新闻材料包含多个新闻事实或主题,又需要将其写作在一篇报道中时,就可以将其写作为概括性导语。这类导语是用概括总结的方法,将多个新闻事实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归纳起来进行交代的直接性导语,即在新闻报道中用凝练、明晰的文字,把主要事实总结陈述出来,此类导语在新闻内容较复杂时尤其有用。(考场上最为常用)

  叙述型导语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叙述出来,或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叙述事实的梗概、揭示新闻主题的一种导语形式。交代的是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片段,它选取的是新闻事实中能够表达事件或主题核心部分的重要情节、场景或是动作来进行叙述,设置悬念,从而吸引读者。需采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交代新闻事实的概况或概括地交代全篇消息的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反映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

  描写型导语是通过文学创作的手法来描述新闻故事,它对新闻中的主要事实或故事的某一两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却有特色的描绘,或为提供某种形象,或为酿造某种氛围,从而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目的是还原新闻的原貌或再现新闻发生时的场景,营造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对新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评论型导语是在导语中加入与新闻相关的评论要素,提示受众关注新闻的意义。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通常是夹叙夹议,将新闻事实的意义进行明确的肯定;把事情的结论写在开头,立即就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和目的,表明事实本质和报道的含义;可采用叙述、提问、对话、对比。导语中的评论要素一般来说应该是新闻的构成要素,尽可能避免记者的直接议论。借新闻中相关人物的观点、意见、说法对新闻的意义做出评论,是构造述评式的导语的好办法。

  采访是就发生的新闻事件采集事实性信息,其目的是了解新闻事实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民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按对采访对象的不同态度,可分为事实性采访、正面采访、负面采访;根据不同新闻题材,可分为事实性采访、评论性采访、分析性采访。

  35. 正面采访/负面采访正面采访是记者通过采访与信源建立一种和谐、融洽、信任的氛围,信源坦诚、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故事和真心话。正面采访通常用于人物采访中,正问法最常用的采访提问方式,直接了当的提出问题,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获取事实。

  负面采访是记者用对立的口吻、立场,逼迫对方承认或否认或解释某件事例。可以使用“反问法”,进行逆向设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常用于调查性报道。

  直面采访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现在用的最多的一种。首先要预约采访,尽量采访与事件最相关的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细节。

  隐性采访俗称“暗访”,是指记者在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不被采访对象知情的手段与方式获取信息的采访活动,在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方面是公开采访无法比拟的。在电视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回避了镜头前会给被采访者带来的压力,新闻事实毫无掩饰,十分真实地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会产生格外强烈的现场真实感染力,尤其是在揭露性报道中,惯常隐藏很深的、不好见人的情景场面通过隐性采访被曝光,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的需要。在我国,央视的《新闻调查》经常采用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揭露一些违法违规事件。

  闭合式采访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具体问题,有的甚至只回答“是”“不是”。闭合式采访在新闻素材挖掘与获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比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或者不善于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者访问的初始阶段,记者适宜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样也有特别的好处,比如可以运用于挖掘典型的细节和核实材料。

  开放式采访是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者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我发挥,畅所欲言,而不是采访对象明确的回答某个具体的问题,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是采访对象已充分进入角色,访问谈话渐入佳境之后,记者适宜多采用开放性问题进行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体验式采访的优点之在于: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能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体验式采访与普通采访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它首先已经知道了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是一种策划后的采访。体验式采访的注意点:

  一是体验式采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二是体验式采访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既要积极主动、千方百计搞好新闻采访,又要途径正确、方法得当、行为规范。三是体验式采访要防止片面性。

  又称集体访问,定性研究方法之一,由社会学家默顿、拉扎斯菲尔德发明,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小组座谈形式,引导一个6-12人的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自由讨论,以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一般需要60 到 90 分钟。主要用于二战期间宣传效果的研究和现代市场研究,用于了解媒介受众或消费者态度和行为。

  调查性报道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报纸面临公众信任危机之时。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黑幕等等。调查性报道主要针对突发事故或负面事件,社会上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不良现象或弊病。批判和揭露是调查性报道与生俱来的特色。由于报道内容较为尖锐敏感,一旦见诸报端容易引起极大反响,新闻当事人经常对记者态度谨慎甚至拒绝采访,而记者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这类报道更要求“用事实说话”,强调真实性和证据充分。

  解释性报道又被称为解释性新闻或分析性报道,产生于20世纪20-40年代,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解释性新闻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对新闻事件历史脉络的梳理,一是周年性主题的历史事实,二是热点事件背后的事实梳理。

  组合式报道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同一新闻主题,将不同内容、形式甚至不同来源的多篇新闻稿件或相关素材,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以组合架构的方式一次性集中刊发的深度报道的形式。组合报道旨在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组合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其特征是规模的整合性、报道事实的完整性、报道体裁的多样性、报道主题的统一性。组合报道的表现方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媒体联动、区域整合等不同信息发布形式的运用都可以打造出深刻鲜活的组合报道。组合报道强调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主题,形成的立体效果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在深度、广度和审美上对新闻报道的需求。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新闻记者以大脑的思维和五官的感觉器官同时运作,其中眼睛起主导作用,使新闻记者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现场观察采访属于一种默默无声的新闻采访方式.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闻聚合就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将不同渠道,不同平台上的新闻内容挑选出来,进一步筛选,审核,加工之后聚集在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上,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分众化,垂直化的信息产品服务。新技术成为聚合新闻客户端发展的根本驱动,为其整合提供根本支撑,它兼具内容生产与发布两大功能,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每一个平台都可以对受众行为进行分析,并能及时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个性化推送。

  采编模式主要有两种典型模式:采编分离和采编合一。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跑对口条线写稿,编辑这块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传统上以时间顺序进行线性编辑而言,非线性编辑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数字化制作,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计算机里完成,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部设备,对素材的调用也是瞬间实现,不用反反复复在磁带上寻找,突破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限制,可以按各种顺序排列,具有快捷简便、随机的特性。非线性编辑只要上传一次就可以多次的编辑,信号质量始终不会变低,所以节省了设备、人力,提高了效率。非线性编辑需要专用的编辑软件、硬件,在现在绝大多数的电视电影制作机构都采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任何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都可以简单地看成输入、编辑、输出这样三个步骤。

  报眼又称报耳,是报纸的组成部分之一,指横排报纸报头旁边的版面。报眼一般是横排报纸报头旁边的版面,有时报眼不单独编排,而与其下面的版面打通编排。一般来说,报眼的内容安排没有定规,有的用来刊登内容提要、日历和气象预报,有的用来登重要新闻或图片,有的用来登广告,但由于报眼位置特殊,广告费一般比较高。

  报头指报纸第版刊登报名与其他内容的区域。报头除刊登报名外,还刊登出版单位、当日出版日期、当日出版版数、出版总期数、当日的天气预报、刊号、邮发代号等,上了互联网的报纸也会在报头刊登本报的网址,有的报头还标明了报纸的性质和隶属。报头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通常在第一一版的上端,横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左,竖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右,也有把报头放在上端正中的。除此之外,也有些报纸会在某一特定日子移动报头的位置,以吸引读者注意。

  知情同意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确保受访者对采访目的、意图和行为本身的知情权,并经受访者同意后才能进行报道,充分尊重受访者的意愿。知情同意原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公民的权利。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作为新闻报道和监督的记者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同时,作为被采访对象的一方,同样享有知情权和名誉权等。记者在采访、发表新闻稿件的时候,要征得采访对象的统一,并提前告知将要发表的稿件,但属于监督、确有证据的除外。

  最小伤害原则是指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采访和使用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记者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或使其不安,普通百姓比公众人物有更多的隐私权。公众人物、官员是刻意追求权力、影响和公众关注,而普通百姓的个人隐私权应受保护,若对公众利益有重大影响才能例外。

  新闻写作专用术语,即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雏形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期定型并延续至20世纪40年代。其囊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即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于一身,被西方新闻界称为“第一代导语”。 第一代导语是由于战争促进而诞生。1861—1865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数以百计的者去战地采访,种种因素导致记者时常发稿中断,放在结尾处的重要内容常被延误。于是战地记者,尝试在新闻开头部分就突出事件最新、最重要的事实,抢发出去。此写法后被广泛采用,导语雏形因此奠定。

  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用事实说话成功的关键,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经过精心选择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的倾向与观点。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理由如下:①事实是新闻的本源;②事实胜于雄辩;③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用事实说话的方法:①选择典型事实说话;②选择再现场景说话;③运用背景材料说话;④借助直接引语说线.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地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具有重要性、完整性、深刻性、综合性和知识性等特征。深度报道的写作方法:①选择重大题材,确定重大主题;②全方位透视,多角度考察;③表达自由灵活,语言风格多样;④篇幅一般稍长,也可大、中、小结合并举。

  编辑方针是对一张报纸的内容和形式所做的总体设计,是编辑一张报纸所应遵循的方针和准则。制定编辑方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要求,结合办报意图、读者需求,以及发行范围、分工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统筹决策。具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报纸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2)报纸的指导思想、根本立场和态度;(3)报纸内容,包括报道范围、报道量的比例、报道内容的深浅程度、报道题材的性质等;(4)读者对象;(5)报纸的编排形式、宣传方法以及文风等。编辑方针确定后,除适应客观形势和读者要求的新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外,一般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版面语言是指报纸运用版面编排材料和技巧而形成的传播和评价信息、表明情感和态度的一种辅助性语言。版面语言要与报纸的主要传播符号——文字和图像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传达和评价稿件的内容,引导读者对他们的感知和认识。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有:(1)版面空间,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包含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面积、距离、形状;(2)编排手段,安排稿件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包括:字符、图像、线)版面布局结构,版面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是版面保持整体的依据,版面布局包括:稿件的布局结构和题与文的布局结构。

  声画对位,又称声画对列,是指镜头画面与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组合起来,造成单个画面或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最早在理论上提出这种见解的是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于1928年发表《关于有声电影宣言》,主张“把声音当作脱离了视觉形象的独立因素”使用。声画对位的结构形式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一种升华和飞跃,使声音和画面不再互为依附,而是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大大扩大了影视作品的容量,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

  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高度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一是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二是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能够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是声音和画面关系中最基本的组合方式。

  蒙太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蒙太奇是指后期画面的编辑技巧,即把先期拍摄的画面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和原则组合起来,叙述一个事件或阐释一个主题;广义的蒙太奇不仅包括编辑技巧,还包括编导、记者对现实生活和事件的思考与认识,是如何运用视觉形象来叙述事件的手法。作为表现手法,蒙太奇可以分为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两种。蒙太奇贯穿于电视记者工作的全过程,用画面形象做文章的语法与修辞是电视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驾驭娴熟与否,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