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新华社英文广播开播60周年 发出中国声音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熊蕾)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每日电讯正式开播。这一天从此成为日后新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端。美国记者李苏珊的外祖父林迈可是参与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的元勋之一。李苏珊说,新华社英文广播上天后,马上改变了当时世界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只能依赖日方片面宣传的局面,“这真是一段精彩的历史。”

  1945年中国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是新华社英播部历史上第一次“重大战役性报道”。当时以“新华社延安”为电头的报道都发自一个不到10平米的土窑洞,英文编辑必备的打字机是借来的德文打字机,字母Z与Y和英文正好颠倒,发报机的充电要靠编辑们轮流手工完成。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英播部在每日编发重要新闻之外,还承担重要文件翻译工作,包括《论联合政府》。一些老同志回忆,这是这个文件最早的英译本。

  最令英播部老人们自豪的是,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下,新华社英文发稿基本没有中断。1947年3月部队进攻西北。在撤离延安的当天,新华社第二线战备电台继续以“新华社陕北”电头对外发稿,另一批人马随后又在河北涉县接替陕北的发稿工作。接力发稿一直持续到1948年5月新华总社随中央到达西柏坡。在新闻史上罕见的这种接力发稿的流动中,英播部不仅坚持让世界听到正在孕育的新中国的声音,自身力量也不断壮大。就这样,从敌人的封锁中,从纷飞的战火中,从生死的考验中,走出了新中国第一支对外传播的新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角落,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时刻想着读者,把读者放在心中,是英播部时代奠定的新华社对外传播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延安的窑洞里,英播部的编辑们有一幅地图,一把尺子。对新闻稿中提到的地名,他们要在地图上找出来,中文稿说八路军某月某日在某地歼敌多少,英文编辑不会照直翻译,而要说“在距北平西南XX公里的山西XX县”,以拉近读者对这个小地方的心理距离。在朝鲜战争中,新华社对外部及时公布英美战俘的名单,包括他们来自哪个州郡,所在部队的番号,对战俘进行专访,并设立战俘信箱,帮助他们与家人取得联系。

  中国是一个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国家,她对世界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新华社英文广播承担着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重大任务。新华社在对被称为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大的事件——古巴的报道中,态度积极,思想鲜明。美联社认为新华通讯社的新闻清楚地说明“北平站在哪一边”。在古巴工作过的新华社原副社长庞炳庵说,这种评价“是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的光荣”。

  对中国偏见很深的西方媒体,播发“捏造”和“制造混乱”的消息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时候,新华社的对外英文报道短兵相接,针锋相对。1997年,美国众议员佛兰克·沃尔夫在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发表歪曲我政策的演说,掀起又一股恶浪。新华社对外部马上着手组织两篇重头稿件,西方几大通讯社详细转播或引用,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很快回应。

  让对手刮目相看的,还有新华社对外报道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1998年张北发生地震,对外部两名记者第二天赶到灾区,72小时内采写12条现场新闻。法新社北京分社社长唐佩安认为,新华社对张北地震的报道“体现了一种开放精神”。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北京分社社长毕克说,“今天的这几场报道使我对新华社记者刮目相待。”

  60年过去了,从延安窑洞中开始的新华社对外报道,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声音。她包括国内、国际和体育新闻的对外报道,从单一的英文发稿发展为英、法、西、俄、阿、葡和中文等多种语种,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提供各类新闻总字数达40多万字,其中仅中国国内新闻的英文对外报道日均就达70条。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为新华社赢得辉煌的人们,却大多数终生默默无闻,尽管在世界妇女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现场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但在中国知名记者的行列中,难觅他们的身影。名利与他们无份,但牺牲却在所难免。

  1955年,中国包租的印航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因特务蓄谋破坏,爆炸坠海。在失事乘客中,有3位前去采访此次万隆会议的新华社记者,包括在延安创建英播部的元老、新华社对外部主任沈建图。1989年,正在新华社对外部主任岗位上大展才华的芮宛如,因突发大面积心梗离开人世。芮宛如逝世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什么我这样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外报道?一干35年,还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在奋起应战,和西方新闻界交锋中所感受到的这种战斗的特殊价值,其奥妙与乐趣,成功与失败的反思,是如此之丰富,足以补偿一切。”

  这篇遗作,道出了所有从事对外新闻传播事业的战士的心声。正是在“和西方新闻界交锋中所感受到的这种战斗的特殊价值”,鼓舞着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的后辈们,继续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近年来,新华社对外部多名年轻的英文记者在各项报道活动中不断取得优异表现。在国内举办的最高新闻奖项——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的优秀作品屡屡得奖,受到广泛赞誉。在纪念新华社英文广播开播60周年的时刻,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新一代新华人可以告慰前辈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新华社和整个中国对外传播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中国的声音被忽视、被阻隔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也深知:当今世界国际“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对外传播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