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特点的变化及新期待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闻已成为人们接触的最主要新闻话语。本文围绕“融合”“互动”与“流动”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新闻话语的特点,梳理了未来研究可以探讨深化的方向,并指出了互联网新闻话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新闻,即“由新闻单位或商业媒体生产内容,经由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等以互联网终端设备为载体传输至终端用户的新闻信息”[1],成为当今人们所接触到的主要新闻产品。Karlsson & Stömbäck将互联网新闻的特点总结为融合(convergence)、即时(immediacy)、互动(interactivity)和流动(liquidity),并批评以往有关互联网新闻特点的研究多集中于新闻网页层面而忽略新闻故事层面,也即新闻报道本身的分析。[2]
互联网新闻的四个特点中,“即时性”对新闻故事的影响集中体现于“流动性”。因此,可以说,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的特点主要围绕“融合性”“互动性”和“流动性”等方面。
在当前媒介环境中,就新闻话语而言,“融合”主要体现在话语符号的融合和话语体裁的融合两个层面。
话语符号的融合指互联网新闻综合运用多种符号系统而形成多模态新闻话语。“模态”指各种可比和对立的符号,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符号系统。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记者能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将多种符号融为一体,增加新闻线年《纽约时报》在其网站上推出的特别报道《雪崩》(Snow Fall)当属其中典型代表。点开该报道的首页,一大幅雪山的动态画面立刻映入眼帘,画面空白处显现报道标题“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By John Branch”,好似大幕拉开,电影即将上演。随着光标向下拖拽页面,全篇特稿徐徐展开,伴随着视频、动画和图片集锦均匀流畅地嵌入行文之中,整体简洁大方。在表现滑雪者逃生时,读者眼前出现了一个全真模拟雪崩发生现场的动画,甚至还可以听到大雪球沿山坡滚下时发出的咆哮声。[3]《雪崩》等一批优秀作品对受众和新闻同行都产生极大震撼,也对研究者提出新课题。传统上,研究者多关注图-语搭配,最多再兼顾一下视频图像、画外音或配乐等。互联网新闻对符号运用的复杂性增加了研究者的分析难度,同时激烈的竞争对互联网新闻话语符号的运用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将各种符号融为一炉,以使每则新闻都能获得最适宜的话语形式,每个新闻机构都能形成个性化的话语风格,新闻从业人员也亟需研究者在观念与手段上给予更多支撑。
话语体裁的融合则与媒体融合息息相关。每种媒体因各自所使用的传播技术和平台有异而形成不同的话语体裁,比如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微博与微信等各有不同的话语样式。不同媒体终端传播的新闻话语相互配合,构成互文,可就某个新闻事件形成不同体裁新闻话语的融合报道。比如新华社2014年有关“月球玉兔车”的集成报道,打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类平台,构成了基于社交网络的“多层次的新闻话语体系”,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4]
就新闻实践看,互动性主要体现为用户与新闻媒体的互动、与新闻报道的互动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三类情形。其实受众围绕新闻所进行的这几种互动由来已久,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闻模糊了新闻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界线,记者不再对新闻话语拥有完全的控制权,用户不仅可以随时在新闻报道后面进行补充、评论和讨论,还可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对新闻进行转发与评论,形成信息与观点的迅速扩散。这种互动方式不但极大影响新闻走向,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闻机构生存与发展。
影响用户互动动态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毕竟是新闻触发了用户的互动,因此新闻话语自身的特点无疑是一个值得重点考察的方面。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有:新闻报道所体现出的不确定性、争议性、全面性、负面性和个人化会影响到用户评论、讨论的数量; [5]而新闻报道所涉事件、人物与新闻用户的地理距离、文化差异,故事的消极性和积极性、人情趣味性以及是否独家新闻,都会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分享新闻的数量产生影响。[6]
以上研究的不足在于:首先,研究者基本上是从“新闻价值”推衍出“分享价值”(shareworthiness)(也即转发量),这基于受众与记者享有同样的判断标准这一前提,但由于互联网新闻用户是一个极为驳杂的群体,每个人对新闻的解读都不太相同,很难用一个标准衡量;其次,相较于“数量”,新闻机构可能更关注“质量”,即用户评论、讨论与转发中对报道乃至新闻机构所持有的评价与态度。而现有研究多侧重前者而对后者较为忽略,与新闻业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未来,研究者似乎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拓展一下思路。
首先,将新闻的消费语境纳入到新闻话语影响互动性的考察范畴。受众对新闻话语做出何种反应受其阅读新闻时所处语境影响,同一则新闻在不同语境与受众见面,可能会产生不同接受效果。比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不去探查事故原因和责任,却一味煽情,就容易引发负面效应。一些文章之所以引发用户负面互动,主要原因是出现时机或消费语境不对,若是在事件结束后的怀念期发布,或者前面已有一组有关事故原因与责任的重磅文章,接受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次,从用户评论反观新闻话语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发用户互动以及会诱发何种互动倾向。用户对新闻的评论,无论负面还是正面,大多会指涉新闻话语本身,指出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反应。比如用户的评论可能指向记者的关注点不对,报道不具时效性,以及报道中出现的专业性错误,等等。用户评论可以充当一面镜子,可借以反观究竟是新闻话语的哪些因素触发了用户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
“流动性”是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作为一种不可预知的连续过程”[7]的描述。本文关注新闻话语形成的流动性,主要体现为新闻内容的逐步完善和新闻价值的逐步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周期急剧缩短,新闻更新频率大大加快,这也就是前述互联网新闻的“即时性”。为抢发新闻,新闻媒体多不等获知事件完整情势就发布消息,然后通过持续更新来加以完善。因此,在新闻网页上可以看到对于某个事件,从最初报道到最后的完整叙述,常常有几个稿本,形成一个话语的流动。传统媒体时代,后台也许会有不同的稿本,但最后刊发和播放的基本上是对事件较为确凿和完整的叙述。而互联网新闻的话语流动则将后台的稿本置于前台,既为我们显示了比传统媒体更为动态的新闻周期,也为我们一窥有关新闻话语的生产过程提供了线索。
如果我们以其在媒体中出现的位置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依据,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变化是一种断面式的,但在互联网新闻中,由于新闻报道是逐步更新的,事件的新闻价值也是逐步消退的,一则新闻报道从占据头条到从头版网页上消失,会留下一个完整轨迹。而且,一条新闻价值本已下降的事件,当有重要信息补充进来,或从另一个角度加以报道、以另一种体裁样式加以呈现时,新闻价值可能又会上升。因此在互联网新闻中,事件的新闻价值轨迹,呈现出更为生动的样貌。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新闻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变化,使互联网新闻作为当代的新闻话语具有诸多迥异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话语的特点,也向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求与期望。(作者是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后,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5〉的研究成果之一。)
[3] 陈力丹等.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界震动[J]. 新闻爱好者, 2014(6):43-46.
[4] 史安斌、刘滢.打造融通中外的多层次新闻话语体系[J]. 对外传播, 2014(3):18-19.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特点的变化及新期待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闻已成为人们接触的最主要新闻话语
- 泰晤士报:利兹联盼阿森纳尽快签下拉菲尼亚,对其要价超5000万镑
- 理查利森被疯抢!切尔西、热刺、阿森纳混战,横刀所爱才畅快
- 新闻稿标题写作技巧详解
- 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写作笔记(3)
- 语文老师老怀大慰这群玩家毕业多年古文造诣竟然更上一层楼
- 异彩纷呈的拉美儿童文学
- 文艺星开讲丨藏在古文中的牛文化杨幂带你一起“涨知识”
- 迪马济奥:阿森纳将尽一切努力签下热苏斯,热刺也有意球员
- 你确定不是穿越了?不是!维埃拉加盟阿森纳,法布雷加斯宣布离队
- 罗体头版:曼联阿森纳等英超球队有意亚伯拉罕,罗马承诺穆帅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