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力度激发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动能
嘉 宾
陈 端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
胡 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纪飞峰莫干山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系统性升级,新经济无疑是带动这场升级的核心动能之一。
随着2022年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深化,可以预期,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功能和对中小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发展“新经济”最关键是要鼓励创新、坚持创新、自主创新。不断循环、不断裂变的创新链式反应,将使得我国“新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主持人:赵姗
新经济——带动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系统性升级的核心动能之一
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统计局将新经济定义为“新行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互联网、新经济发展多年,变革、转型从未停止。随着流量为王时代逐渐落幕,硬科技重新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引擎。在您看来,未来的新经济行业将迎来哪些变化?
陈端: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系统性升级,新经济无疑是带动这场升级的核心动能之一。其实“新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是建立在与上一代经济发展范式、商业模式、主导要素和产出价值体系相比较的基础上的,是基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持续自我演化、自我迭代的过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大大加速了新经济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场景中的渗透进程,从“在线化”到“云端化”再到“云原生”时代的来临,驱动变革的技术底座持续迭代,新经济的表现形态和发展重心也在不断迁转。
就当下而言,新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创新驱动力从技术融合转向场景融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以数智赋能和数实融合为支撑的多重场景叠加共振会催生需求侧很多新的机会空间。二是技术升级重心从消费端向生产端迁移,当前数字营销手段已经相当成熟,网络原生品牌喷涌而出大浪潮沙,决胜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数智全链路赋能下的产供销一体化协同能力,以C2M为代表的新生产模式把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精准匹配、实时响应与规模化供给衔接起来,兼顾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和消费者福祉的提升。三是在新发展格局和共同富裕政策导向下,商业主体的创新需要深入研判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创新生态,动态平衡经济价值回报与社会价值产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充分考量新业态新模式对新兴就业岗位和一次分配中劳动者生产效率和收入提升的带动作用,无论龙头企业抑或专精特新型生态伙伴,都要自觉服务于“六稳”“六保”大局,以新经济的创造活力带动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
胡敏:新经济从内涵或者定义上看,一开始就具有突出的泛在属性,以其“新”可以延展到更广泛的产业门类。新经济其技术内核是互联网技术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生成的各种新技术(见图1),然后进入商业运用中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典型特征的各种新行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比如5G、电商等,在规模化运用便掀起数字产业化浪潮,表现方式就是不断从硬件到软件、从内核不断辐射拓展到其他产业,最后融入并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以互联网经济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也正是因为这三个特点以日新月异甚至是迅猛的态势引发技术变革、企业组织变革、产业变革,迭代改变着这个行业自身,也同时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创新着新的产业,直至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根本性的变化。
还需要看到,因为互联网经济基于梅特卡夫法则(即网络的价值等于其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摩尔定律(即计算机硅芯片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达维多定律(即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这三大定律的支配,快速创新成为这一新经济最鲜明的特征。所以,探讨未来新经济行业还会迎来哪些新的变化,这个未来的视阈也只能从中短期考量。一是各个产业形态将普遍地数字化。体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并行驱动。二是企业组织普遍地扁平化。新经济行业去中心化模式更为普遍,同时改变着传统产业链的垂直管理和拓展方式。三是供求端逐渐失去边界,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共生,变革即产生价值。四是智能化也将消除传统产业与服务产业的边界,过去划分的三次产业最终复合为智能产业、服务产业,数据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不断改变我们对产业发展的认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数字经济形态。
纪飞峰:智能手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基于智能手机的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带来了互联网流量经济的爆发,特别是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流量经济行业的迅猛发展。而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多年,流量为王时代逐渐落幕。未来,“新经济”将更多地出现在基于硬科技新产品的新行业、新业态,特别是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绿色低碳等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新行业。例如,基于电池、电驱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基于智能传感器的智能网联汽车、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机器人;基于光伏、风电技术的新能源发电行业、基于新材料的能源行业、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家居行业、基于无人机与卫星遥感的智慧农业;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制造业、基于无人驾驶的出租车与货运业、基于新型医疗设备的智慧医疗、基于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元宇宙……这些“新经济”都是将互联网技术与硬科技进一步融合而产生的。“新经济”正从“互联网+”不断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绿色低碳+”“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纵深发展,将涌现出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行业(见图2)。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新经济新动能发展壮大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中国经济时报:今后五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非常关键的时期,调整的实质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关系的互动,调整的切入点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您认为在整个调整过程中,资本市场将发挥哪些关键的作用?
胡敏:资本市场在新经济催生的经济结构乃至于社会结构变迁中应该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新经济主导的经济形态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新经济推动的产业资本具有更快速的资本扩张天性,金融资本要实现最大化的增值效应,资本市场就是最关键的连接纽带。近些年我们在推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进程中,还多少要靠产业政策引导、靠一些行政性力量驱动,这与我们的资本市场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还不充分、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还有一些认识障碍与体制机制束缚有关。
如果我国资本市场在法治的轨道上更加健全、信息更加充分、要素流动更加通畅的话,资本市场就是不断促进新经济更加繁荣、新经济融合传统产业步伐更加迅速的直接引擎。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会不断引领头部企业以其资本的力量拓展企业边界,一些企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而另一些企业的市值会越来越大,产业链集群、价值链集群成为资本市场推进产业发展的最亮丽现象。
纪飞峰: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也是经济的融合剂和催化剂。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生产关系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金融业中的资本市场,更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资本市场不但具有市场化融资功能,更主要的是其具备的市场化价格呈现、价值实现、方向发现、利益分配、资本纽带等独特功能。从而使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生产关系互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本市场可以利用“资本的力量”加快催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有效融合。例如,汽车产业就是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下,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大力推动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不断转型。资本市场也为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持。在国有企业混改中资本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端:对资本市场在新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辩证分析。以创新驱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迭代速度快、风险系数偏高,银行信贷金融体系的风控要求与新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和风险承受需求并不是很匹配,2021年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交所开板并实行注册制,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和新经济新动能发展壮大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随着2022年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深化,可以预期,资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功能和对中小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彰显,更多社会资源会向符合国家战略的产业、科技产业、新兴产业集中。
另一方面,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的政策导向精神,通过资本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带动经济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巩固执政根基为前提,背离这一基本导向的短期套利投机或产融一体无序生长的做法,必将遭遇严监管,从金融投资机构主体角度,认清政策大势也是充分防范自身风险的需要。
发展“新经济”最关键是要鼓励创新、坚持创新、自主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新经济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对于新经济如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纪飞峰: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见图3),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2021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高度评价:“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立足“三新”定位,牵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举旗定向谋战略。长期坚持好“三新”定位,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注入发展活力。
发展“新经济”最关键是要鼓励创新、坚持创新、自主创新。创新主要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进一步理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则要鼓励各种资源要素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产生新知识和创造力。因此,发展“新经济”,最重要的是保护和促进知识创新。例如,法律对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资本市场对创新技术的价值变现、制度对创新人才的鼓励和包容等。同时,发展“新经济”也要防止市场垄断、官僚体制等对创新的阻碍。例如,要防止传统的垄断企业或头部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压迫后起中小科创企业发展;要防止僵化的官僚体制束缚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等。要通过“活水养鱼”来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来促进社会的创新,而创新产生的成功效应和资本积累反过来再推动社会的创新,如此不断循环、不断裂变的创新链式反应,将使得我国“新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陈端:一是针对新经济快速迭代的总体特征,政策制定应具有包容性,给予“灰度创新”一定的试错空间。而且新经济政策本身是需要根据发展动能重心的转换适时调整的,从流量红利到数据红利再到场景红利,其背后的发展支撑有所不同,政策制定要紧密结合变动中的实际与时俱进。二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强化政策出台前的调研论证和部委之间的政策协同,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分类精准施策。三是做好政策的公开透明和诠释宣讲。政策出台前后,强化政策精神阐释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稳定创业创新型企业家对未来的方向性预期,以便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有明晰指引,也有助于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更大的协同效应。
胡敏:这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以新经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远远大于一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虽然其目前在GDP占比中还不算很高,但势头是非常强劲的。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把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动能更大力度地激发出来。从政策促进角度看,一是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国家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打好攻坚战,按照“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将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与发挥国家制度优势紧密结合。二是更大力度地推进科研院所和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财政政策、科技政策、用人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瞄准科技前沿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既发挥战略科学家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又发挥好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三是积极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在财政金融支持上推出更加稳定的、持久性的“放水养鱼”政策,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在专新精特领域能够“百花齐放”,在科技创新链上彰显协同作用。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新年献词丨马建堂:坚持以百年党史砥砺初心使命 不断推动决策咨询工作开新局谱新篇
热点丨外贸企业应吃透规则紧抓RCEP红利
央行宏观审慎政策指引意在提高金融体系韧性与稳健性
市说新语丨政策给力破解罕见病“天价药”用药难
商道经纬丨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继续火爆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天珠变txt全集下载 http://www.xinzhiliao.com/rq/nvxing/8733.html- 标签:5156中学语文,nongfudianying,少年梦王二柱免费阅读,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更大力度激发以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动能
嘉 宾 陈 端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 胡 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张来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战略与全球展望” 旗舰研究交流项目启动会上的致辞
- “十四五”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提速
- 视点丨制造业PMI继续回升 2022年经济稳定恢复更加有力
- 视说丨更潮流 国货国潮汹涌向前
- 新年献词丨马建堂:坚持以百年党史砥砺初心使命 不断推动决策咨询工作开新局谱新篇
- 央行宏观审慎政策指引意在提高金融体系韧性与稳健性
- 商道经纬丨补贴退坡不改新能源车市增长态势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④丨秦中春: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 新年特刊丨奋楫·2022大势前瞻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