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观天下 丨深耕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
图片来源:新华社
周子勋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答案之一是扩大内需。
仔细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安排,“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被置于重要地位。从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到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从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到加快数字化改造,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凡此种种,都将激发出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也透露,要“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纲要”。
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一方面是基于“需求收缩”的现实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需求总体疲弱有莫大关联,尤其是消费不畅,不能有效支撑经济增长。近年来,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强有力的支柱,2013-2019年,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60%左右,疫情之前,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不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4.4%。而今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0%,仍然弱于2019年末8%的增速,11月份消费更是比10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至3.9%;今年前11个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5%,远低于2019年末3.8%的水平。消费不足、投资乏力问题无疑将阻碍中国内循环战略的实施。
另一方面是基于“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性。2022年新增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保就业将面临一定挑战。而作为提供就业岗位多、吸纳就业人员多的中小微企业,当前受疫情多点散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用工等综合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经营压力在加大。劳动力面临就业困难、收入预期受到冲击,这必将会进一步影响消费。
面对202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亟须在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以稳住经济大盘: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惟有结构性减税和加大转移支付,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低碳投资,以及基础性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创新科技发展,以提高民企等市场主体抵御全球经济放缓的能力,才能增进就业,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扩大内需推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随着“一次性因素”逐步消退,今后将不可能再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而农业农村潜力和空间巨大,承担着发掘5亿多乡村居住人口的消费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重要任务。当然,市场需求的扩大、居民消费的提升,离不开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而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这些仍是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可以预期,2022年围绕稳就业、增收入、扩消费的政策将会增多。
二是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切实推行积极的市场化的产业政策,改善项目建设和运营体制,提高质量和效率。值得关注的是,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规范有序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和动力。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落地,2022年基建投资力度将加大。而有了这样一种制度保障,有利于激发社会投资动力,让企业有效率地参与投融资,以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精准投融资。
关注 丨退还54.46亿元 治理涉企乱收费释放政策红利
视点丨大宗商品现代国际流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热点丨市场利好信号频现 房地产良性循环效果初显
聚焦中小企业纾困帮扶丨中小企业纾困帮扶须优化财税法治环境
时报时评丨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来自星星的你 http://www.xinzhiliao.com/rq/nvxing/4129.html- 标签:切尔西队,一克拉裸钻,花颜男妃,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