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或6月底上线交易
李晓红
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拟于今年6月底正式上线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气候政策室副主任熊小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赋予各类减碳行为直接经济激励。就碳市场本质而言,核心是给碳定价,从而给各类排放主体的减碳行为给予直接经济激励,例如提高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以及个人节约用电等。二是降低全社会减碳总体成本。在一定的碳排放控制目标下,不同减碳责任主体的边际减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允许开展市场交易将可以降低全社会的总体减碳成本。三是激励新的减碳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将形成长期减碳收益预期,从而有利于各类减碳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激励相关投入。四是推动政府节能减碳管理方式转变。过去主要依赖政府行政手段的节能减碳政策模式将面临调整,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全国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减少碳排放强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的的。”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石颖在接受采访时说。
石颖表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企业将面临三种情况:一是对于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的企业,可以将差额放在市场中去出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碳排放权交易的收益,也有动力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二是对于实际碳排放超过碳配额的企业,可以以市场价格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差额,这将倒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三是对于实际碳排放超过碳配额的企业,不购买碳排放权,而是接受罚款,罚款金额由政府确定且远高于碳排放权的价格,这将大幅提高对企业成本。
“碳市场运行将形成激励减碳行为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在市场经济体内,碳市场不是仅仅作用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行业,而是作用于整个经济体系,由于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其中存在成本传导作用。”熊小平说。
熊小平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行业相对受到的影响更大,它们是减碳重点行业领域,是减碳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且部分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产能过剩问题,在减碳约束下供给侧的竞争压力较大。各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行业将获得利好,各行业内碳生产力较高的企业在新形势下将更具竞争力。
2021年作为全国碳市场启动的第一个履约周期,对于企业而言非常关键。
熊小平表示,碳市场与企业的利润直接相关,各企业都应对此予以重视。一方面应摸清自己的碳排放家底,对提高能源效率、资源效率,推动用能替代(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的潜力做全面分析;另一方面应积极了解碳交易相关的规则和变化,履行碳市场内相关的义务,参与碳市场交易提高收益或者降低损失。
石颖强调,重点行业的控排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对于控排企业来说,要更加重视减排工作,找到自身碳减排目标和路径,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清洁生产、绿色转型升级,逐步降低企业碳排放量;在现有减排压力比较大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较低成本的碳排放权。
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碳交易全流程,熊小平建议,企业管理层须要加强对碳交易的认知;企业内部可以设立专门部门或者专人负责相关的业务;建立内部碳排放统计核算、碳资产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碳交易体系起步较晚,企业减排技术还不够发达,因此是以免费配额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分配。未来将在合适时间,尝试引入拍卖等有偿分配方式,形成免费配合和拍卖相融合的配额方式。此外,由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还在初创阶段,碳期权、碳债权、碳基金等一些碳金融工具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未来需要在制度和管理上加快研究和探索,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石颖表示。
200亿真金白银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基层治理路⑬丨汕头濠江:创新税收治理方式
以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推动经济持续恢复
【视频】国研中心党员风采录③丨马磊:立足岗位践行党的宗旨使命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举办“中国治理创新的地方实践:河(湖)长制”交流沙龙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einstein http://www.xinzhiliao.com/rq/nvxing/22621.html- 标签:美国女子拳击比赛,网游之复仇女神,忧伤的曲子,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全国碳市场或6月底上线交易
李晓红 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拟于今年6月底正式上线交易…
- 百年纪事(109)丨中共九大召开
- 填补法规空白 地效翼船行业迎来快速有序发展
- 国是说丨推动全国新医改向纵深发展
- 百年纪事(108)丨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法律为支撑形成制度突破
- 时报时评丨与时俱进 配套服务跨境电商
- 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中国家庭高品质发展
- 200亿真金白银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 焦点丨上半年钢铁生产消费高增长应予关注
- 时报时评丨美国维持现有货币政策将给全球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