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乡村振兴在大名③丨千载铸底蕴 一朝展风华:大名文化振兴的启示

乡村振兴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2019年,河北省大名县脱贫“摘帽”,“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名县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为此,中国经济时报推出“乡村振兴在大名”系列专栏,围绕大名县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内容,进行思辨性讨论,期望能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和示范有所启发。

主持人:

吴 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大名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

嘉 宾:

陈 炯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赵晶晶 峰火文创合伙人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发于东周、建制于汉、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复兴于清,她既是历经千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大名县深刻把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充分发挥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以及2200多年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弥补“文化失调”,借助多方位艺术创新培育“艺术大名”,利用文化IP塑造引领文化全产业发展,积极配套文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走出了大名特色的“3+1”文化振兴之路。

大名县文化振兴的做法、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哪些借鉴意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铸魂之要”“升华之策”

吴平: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振兴刻不容缓,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和现实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农村精气神,形成文明新风尚。要充分挖掘大名历经千年的丰富文化资源,将文化振兴落到根源上、现实处。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宣传普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作为一个历经千载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名想要重现当年“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的繁盛景象,除了经济领域的大力发展,还需要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精神力量的背后支撑、高素质人才的献计献策。通过振兴大名的多元文化,提高大名人的文化素养,培育大名的文旅产业,助力大名的全面振兴。

陈炯:艺术之于乡村振兴不只限于乡村风貌美化,更不只限于设计时尚的民宿和艺术教师的支教。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读懂艺术,就会发现艺术不是一种孤立的割断,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大众发生了紧密联系,扮演着一种动态激活的身份。

乡村振兴五大要求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皆可由数据来呈现,而“乡风文明”建设很难用数据来表述。艺术有着天然的服务于此的社会价值:有效沟通、化解矛盾。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爱美的人都是善良的。艺术介入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手段。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民为国本,需要的是人民的齐心协力。“艺术”非行政手段,可以化春风于无形,介入、激活农村、农民。有小体量产业的植入,有自己家美丽庭院的建设,有公共环境的改造,并在此过程中使农民有获得感、存在感、幸福感,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主动力、创造力、审美力,自下而上地建设家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乡村之美。

赵晶晶:突破一县一地的视野,从更广大的区域中寻找大名的战略定位和路径。根据大名的地域坐标,建议联动三省交界的周边景点,实现协同发展效应;同时着眼于大名全域所有产业发展与周边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对大名进行整体性的产业梳理,重新总结大名的历史文化经验,塑造并形成新的大名城市形象和产业结构。

以文旅为引擎带动县域全产业发展为目标,规划并设计大名文旅发展:激活大名千年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芝麻和面粉等有地域优势的农业经济,适当引入现代新兴文化旅游产业业态,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大名一二三产融合,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有机生态系统。文旅产业要对当地的产业有带动性,要有产业链、大项目、大品牌,以此来带动链条每一个环节的增值。

另一方面,重视大名城市IP的建设和运营,以IP贯通产业链。站在历史的高台上挖掘并精准定位大名城市IP,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释放出集聚了千年的文化势能,让世界认识一个新的大名;全面打造大名IP,形成故事IP、形象IP、产品IP和企业IP,重视互联网传播和互联网上的衍生品销售,形成“文化(IP)+科技(手段)+旅游(体验)+互联网传播”的新业态,完善可复制、延长产业链和消费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助力文旅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千载沉淀为锚,以艺术创新为帆,以IP营造为桨,立文化振兴之道

吴平:“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是全国武术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其中两为国都,七为陪都,史有“乱世雄藩,治世重镇”“北门锁钥”之称。

大名运河文化内涵丰富,古都文化敦厚沧桑,宗教文化融合共存,名人贤哲贯通古今,石刻文化博采众长,武术文化独树一帜,衙署文化别具一格,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历久弥新,文化艺术璀璨生辉。目前,有国家级非遗1项(草编)、省级13项、市级38项、县级142项。县内历史遗存众多,不可移动文物198处,其中国保单位4处(大名府故城、五礼记碑、大名天主堂、狄仁杰祠堂碑),省保单位8处,市县级文保单位60余处。

大名是文化资源的富县,但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财政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文旅产业欠发展、乡村文化发展理念缺失等,均是当前制约文化振兴的重要因素,文化事业亟须蓬勃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长期滞后的乡村文化建设显得极不相称。

陈炯:在新文旅时代,艺术有着特殊的价值。当前旅游急于解决的三大难题:新文旅产品、新运营模式以及如何导流?可以用艺术的手段解决部分问题。以当代的艺术语言形式呈现,吸引环县域200公里范围有效旅游人口,形成网红打卡地必不可少的手段。此“艺术”旨在导流,增加用户黏度,增加用户时长,实现区域品牌推广等目标。所谓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要用新的语言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基因,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创造新文化、新传统,完成新文旅的商业价值。

以富含文化基因的艺术创新引领文化建设。健全文化设施网络,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创建艺术振兴大名新系统,以艺术手段树立区域文化形象,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把绿水青山旅游文化、生态传统民宿文化、名人名企品牌文化等培育成县域文化特色,最终建成以艺术化创新力引导,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创意产业形成规模,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休闲型、生态型、创新型、开放型的“艺术大名”。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公共艺术设施全覆盖,公共艺术产品供给一体化,公共艺术管理运营体系化,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艺术发展格局。形成强大的文化创新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凝聚力,助推县域经济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晶晶:大名要发挥文化建设在引领当代价值、提升公众素养、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社会氛围、塑造新区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迫切需要一个引爆点。传统历史街区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和体验高地,越是深厚根植于自身文化及资源禀赋所培育出的文化产业,就越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植根文化底蕴,弘扬区域文化特色,推动历史街区更新,构建区域文化创新生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正成为各地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经验。

建议建设改造一个蕴含大名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街区带,对传统旅游文化景区进行改造升级,对公共空间进行文化创新,聚集资源打造大名IP,通过高科技+文化手段,系统化运营,满足全球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渴望,以独特的历史人文内涵为目标,塑造大名城市精神和大名人的文化气质,全面提升大名文化形象与品位,增强大名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大名和世界连接的窗口,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全面展示大名辉煌灿烂的历史,大名人的精神与梦想。

培育文艺氛围,繁荣公共艺术,完善配套设施,夯实文化振兴之基

吴平:一方面,研究梳理大名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打造宋府明城、大运河休闲绿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体性体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着重积极推进乡村公共艺术事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公共艺术设施全覆盖、公共艺术产品供给一体化、公共艺术管理运营体系化。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主要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艺术设施全覆盖,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艺术服务权益。积极探索和完善城乡艺术一体化建设模式,努力探索艺术管理新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公共艺术服务。

引进和自办大型艺术节会活动,重点扶持传统节会和会展文化;大力开展群众性艺术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艺术和审美意识。大名打造自己的节庆有着天然的优势:坐拥号称“东方庞贝”的大名故城与数百件珍贵碑刻、享有“丽君故乡”的美名,大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考古开放日、石刻节、丽君音乐节、美食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使更多的相关兴趣爱好者相聚大名,助力大名旅游加速成长。

结合大名县的特点,从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美食等多个维度挖掘大名土生土长的网红达人,其内容通过抖音、快手等渠道传递给受众,通过大名产品,树立大名品牌,传播大名文化,唤醒大名乡愁。打造网红打卡地,带动旅游热点,开发出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矩阵,实现大名县品牌的立体化传播。

陈炯:优化艺术化全县风貌格局。在开展规划和建设时,以艺术特色、生态宜居、服务均等、城乡和谐为基本要求,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着力体现区域民俗文化及传统物质空间形态。在保护的同时研究如何活化发展,基于乡村艺术特色基因的梳理提炼,形成“县域风貌档案”。打造艺术特色范例区域。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艺术化建设,积极引智,采纳艺术家、文化学者与当地村民的综合意见,以提高居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形成良好的县域风貌。

大名的艺术振兴不仅倡导基于全县物理层面的重建改造,也包含区域文化层面的建设与共鸣,旨在针对大名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梳理与探究,通过各类公共艺术活动,将文化以全新的视觉形式呈现给大众,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建设重大艺术工程,培育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引进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信息技术、新兴媒体、文化会展、艺术培训等项目,促进产业的融合、升级与互动,建设文艺创作村(基地)。

赵晶晶:大名目前的景区除了硬件遗址外缺乏体验性文化旅游项目,文旅基础条件有待提升,历史文化及旅游知名度与西安等古都相比还较弱,缺少凝聚人气的旗舰项目。当下文旅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呈现沉浸式的文化内容,将最新的高科技手段与经典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符合大众审美的全新作品,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大众生活,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名需要创建一个一流的、跨界的、产业带动性强的“文旅体验中心”,以此来让大众认知大名、体验大名、宣传大名。以“大名文化体验中心”这一文创综合体项目为核心,打造出一个大名文旅产业动能引擎。

“大名文化体验中心”作为大名文化的载体,以丰富的高科技手段呈现、讲述,并让游客体验到大名的古都文化、运河文化等精彩纷呈的历史遗存与故事场景,既填补了尚未挖掘呈现于世人的“宋城遗址”的缺憾,做到与大名现有古城、古镇等历史遗存的虚实结合;同时运用沉浸虚拟现实、混合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激活《水浒传》等文化经典,也为大名文化旅游和公共空间注入新动力。

乡村振兴在大名②丨人才振兴居于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位置

乡村振兴在大名①丨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关注人口普查新变化(上)丨最新人口变化趋势:低速增长 老龄化加深

焦点丨钢价已超6500元/吨 专家称应谨防高位调整风险

聚焦消博会丨消博会:为中国打造一张新名片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