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局:积极因素推动恢复性增长
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了今年前2个月的主要经济数据,开局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性增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剔除基数影响的主要经济指标仍有明显上升。中国经济时报约请专家就经济开局的特点进行解读评析。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积极因素继续增多,但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应该着力巩固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嘉宾
王静文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学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罗奂劼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主持人 范思立
中国经济继续恢复性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前2个月的统计数据,如何概括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表现?
王静文:由于去年年初疫情突发和严格防控导致的经济急速下滑,今年1—2月主要指标同比增速都有超过30%以上的涨幅,但在普遍反弹之下,仍有一些细微差别,主要表现为供给强于需求,供给端工业快于服务业,需求端消费好于投资。
刘学智:我国1—2月份主要宏观指标同比大幅增长。一方面,去年疫情导致2月份同比基数很低;另一方面,经济运行延续了疫后稳健恢复步伐,剔除基数影响的主要经济指标仍有明显上升。供给端继续加码,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服务业指数进一步提升;需求端稳步恢复,投资和消费增长加快。
罗奂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内外需的持续回暖叠加低基数,推动我国经济继续恢复性增长。
制造业反弹成为工业生产最大亮点
中国经济时报: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工业生产表现强劲,其中制造业的表现尤为突出,请具体分析它们的表现如何?
王静文: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比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高于2019年的5.3%。在工业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4.8%;制造业增长39.5%,两年平均增长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8%,两年平均增长5.5%。
制造业反弹增速最高,除了去年同期基数最低之外,还有两大因素。
一是就地过年效应。今年的就地过年政策大幅减弱了劳动力流动,返乡和复工的季节性弱化,进而使得工作人口增加、生产实际工作时间延长,春节前后生产和复工复产的衔接更为顺利和迅速。
国家统计局对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的快速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工业企业平均放假天数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接近一半被调查企业表示,超过九成员工选择就地过年,从而对工业生产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是外需催化效应。2月以来,随着疫苗接种人数的增加和确诊人数的下降,全球经济进入重启状态,欧美主要经济体消费复苏,推动外需进一步走高。
今年1—2月出口累计同比60.6%,在主要指标中表现最好。相应地,出口交货值同比升至历史高点的42.5%,外需对制造业生产产生了强大推动力。
刘学智:总体而言,前2个月,我国工业生产保持扩张,制造业产值增长较快。
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实现快速增长。疫情导致去年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低至-13.5%,同比低基数抬升了今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以2019年为基期,今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6.9%,近两年平均增长8.1%,剔除基数影响以外的工业增加值仍然保持了较好增长。
从高频和周频的价格数据来看,柯桥纺织价格指数、中国棉纺景气指数、煤炭综合价格指数、南华工业品指数集体上升,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
从工业的三大门类来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近两年平均增长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8%,近两年平均增长5.5%;制造业增长39.5%,近两年平均增长8.4%,增速相对较高。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快速,增速分别为59.9%、49.2%;新能源汽车、载货汽车、工业机器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00%,近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10%,表明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顺周期产业同步较快增长。
罗奂劼:我国前2个月受需求恢复政策支持,工业生产保持稳定。
尽管2021年2月的制造业PMI扩张程度连续第三个月放缓,但工业增速仍然好于预期。我们认为内外需的持续恢复和就地过年等政策发挥了较大作用。
受传统季节性和春节效应以及年初局部疫情反弹等因素的影响,内需恢复速度有所放缓。2月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出现较大回落,制造业产需两端扩张力度有所减弱,但仍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并且,产成品库存不断被消耗导致指数回落也反映出春节期间生产停工但需求仍在持续恢复的逻辑。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就地过年政策对工业生产起到提振作用。今年春节多地倡导就地过年,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留岗工作人员给予经济补偿,企业开工和项目施工的时间明显延长,员工到岗的情况也是好于往年,支撑了工业生产等指标回升。就地过年政策使得劳动力供给状况较好,带动节前的生产持续晚于往年,节后的生产恢复速度早于往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高端工业制造能力稳步增强。1—2月份,高技术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显著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8.1%的增速。
从外需来看,1—2月出口的增长实现了历史最高增速。全球经济进入趋势性恢复轨道、“疫情红利”的持续和海外房地产周期的开启使得外需尤为旺盛。近几个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活动延续高景气拉动加工贸易,疫苗投入市场逐步释放生活需求。全球多国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同步复苏给我国用于出口端的生产带来较大支撑。
服务业恢复总体慢于工业
中国经济时报: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请问经济开局的服务业表现如何?
王静文:1—2月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3%,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4.1%,两年平均6.8%,略低于2019年的7.3%。
尽管年初出现了聚集性、散发性疫情,部分地方加大了疫情防控力度,但整体来看对服务业并未造成明显冲击。突出表现为春节期间的电影票房收入刷新历史新高。
1—2月房地产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51.4%、26.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1.8%、14.4%,远远高于整体增速,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刘学智:服务业延续了复苏势头,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1%,近两年平均增长6.8%。虽然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是剔除基数影响以外的服务业生产指数仍然实现较好增长。
春节假期人员跨区域流动减少,全国公路货运量、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以及旅客周转量指标都偏低,对服务业带来影响,导致服务业恢复慢于工业。随着天气转暖以及疫情消退,未来服务业有望实现较好增长势头。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预期
中国经济时报:从需求侧来看,我国投资是否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投资恢复势头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王静文: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为1.7%,低于2019年同期的6.1%,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支柱中,1—2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36.6%,两年平均为-1.6%,低于2019年同期的4.3%,仍然偏弱。
去年以来,财政支出侧重于“六稳”“六保”中的民生支出,地方缺乏优质项目对接专项债等,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偏低,没有成为稳投资的主要抓手。
今年中央强调要稳杠杆,地方政府专项债并未像前两年一样前置发行,从而导致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低迷。建筑业PMI在1月和2月分别回落至60%和54.7%,均弱于2019年同期水平。不过,2月份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4%和68.2%,高于1月2.2和14.6个百分点。春节之后,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将会推动基建投资增速企稳。
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7.3%,两年平均为-3.4%,远弱于2019年同期的5.9%,不及市场预期。
制造业投资恢复势头缓慢,主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企业投资能力的恢复、投资信心的恢复等。考虑到去年四季度以来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攀升至78%的历史高点,企业有扩大资本开支尤其是设备更新和技改投资的需求。再加上工业企业利润稳步回升,央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预计后续制造业投资增速将会保持回升势头。
图片来源:新华社
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8.3%,两年平均为7.6%,弱于2019年同期的11.6%,但在调控加码的背景下能够实现这一水平,仍然超出市场预期。
今年前2个月,部分城市市场火热,销售数据强势反弹,房企加快施工以促周转,去年二三季度房企大量拿地也形成利好,支撑投资数据大幅回升。此外,上海、广州、宁波等城市优质地块高溢价出让,土拍数据亦有回暖,这些因素共同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韧性。
下一阶段,考虑到“三道”+“两道”红线制约房地产相关融资,且近期出台了“三集中”等调控政策,楼市调控并未松懈,开发投资下行压力仍存。
刘学智:剔除基数影响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35%,主要原因是低基数抬升作用明显。剔除基数影响以外,近两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为1.7%,实现小幅增长。民间投资增长36.4%,近两年平均增长1.4%,剔除基数影响的民间投资增速止跌回正,前期积极抗疫政策和当前需求回暖促进民间投资得到修复。年初以来主要钢材价格指数上升,特别是春节假期结束后呈加速上涨势头。重卡、挖掘机、水泥销量成快速增长势头,预示投资增长前景较好。
1—2月份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6.6%,但基建投资规模相较2019年有所萎缩,近两年平均增速仅为-1.6%,剔除基数因素以外为负增长。前期刺激政策对基建的拉动作用将延续到今年,今年财政赤字力度和专项债额度高于预期,以及“十四五”开局建设项目落实,将促进基建投资增速加快。
1—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8.3%,剔除基数因素的近两年平均增速为7.6%,增长势头较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104.9%、133.4%,近两年平均增长11%、22.3%,显示房地产市场需求较好。建安施工对开发投资形成支撑,房地产投资韧性仍在,仍将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37.3%,剔除基数因素以外的近两年同比增速仅为-3.4%,表明制造业投资还未完全恢复。随着国内需求的改善以及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预计未来制造业投资将实现较好的增长势头。投资结构显著改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1%,比整体投资增速快13.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0.3%、49.8%。
罗奂劼:前2个月内外需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1—2月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稳步恢复。从三大投资领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6.6%,两年平均下降1.6%;制造业投资增长37.3%,两年平均下降3.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8.3%,两年平均增长7.6%。
在当前经济持续回暖的大背景下,针对疫情出台的各项宽松措施正在有序退出,财政政策趋向正常化,新增债券规模明显收缩,地方债规模上总体预期变小,在发行节奏上也会较2020年有所推迟。2021年前2个月已发行完毕的全部为再融资债,新增债限额并未提前下达。从近些年地方债发行节奏来看,主要从3月份开始并集中在前三季度发行,今年也将得以延续。在市场上资金有所不足的情况下,1—2月的固定资产增速低于预期。
基建投资不温不火。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月纳入统计的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同比增长205%,反映了对基建工程装备的需求仍旺盛。不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中央预算投资仅增加100亿元,反映支持基建投资的政策力度将低于去年,但部分新基建仍会成为热点。
房地产投资端有所分化。2020—2021年的几何平均增速而言,新开工面积负增长5%,值得警惕;开工较弱,与不弱的地产投资背离,或还是因为在严厉的房企供给侧下,房企加快施工和推盘,但房企内部去杠杆,因此不愿意拿地扩张,收缩规模;如果新开工传导过去,房地产投资迟早要开始下行。
制造业投资表现平稳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不过民间投资增长36.4%,两年平均增长1.4%,依旧表现不俗。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0.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0.3%、49.8%。在外需继续回暖,企业中长期贷款有较强支撑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的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
餐饮和汽车拉动消费增速快速恢复
中国经济时报:去年疫情对消费的影响较大,请问今年消费的恢复情况如何?前2个月的消费特点有哪些?
王静文: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同期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弱于2019年同期的8.2%,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今年前2个月的消费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二是升级类商品增速较高,基本生活消费保持稳定增长。三是网上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实体店铺呈现恢复性增长。
刘学智:1—2月份消费增长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长6.4%,近两年平均增长3.2%。消费恢复弱于工业、好于投资,虽然消费实现快速增长,但是仍低于疫情前水平。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餐饮行业反弹很快,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68.9%,但是消费额仍然低于2019年,近两年平均增速为-2%,表明餐饮行业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
线下销售逐渐恢复。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0.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速分别为53.1%、45.6%,显著高于整体消费增速,近两年平均增速均高于15%。
春节期间新能源车销售大幅增长,带动1—2月份汽车类消费增速达到77.6%。需求的改善叠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速上升到21.9%。
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5.5%,呈上升趋势,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就业形势整体稳定,有助于促进消费预期改善。消费仍然处于恢复阶段,将成为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罗奂劼:年初出现反弹的疫情对于整体消费的复苏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不过就地过年政策使得消费复苏在类别上出现了分化。
一是刺激了餐饮消费。二是带动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三是拉动了网上购物快速扩张。
此外,2021年2月的汽车产销分别环比下降37.1%和41.9%。1—2月,汽车产销相比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2.9%和2.7%,相比2018年则分别下降11.5%和12.6%,但汽车仍对消费贡献了3.4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服务类消费的恢复仍不尽如人意。春节黄金周的国内游人数同比增长15.7%,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5.3%;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2%,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58.6%;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数量分别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下降34.8%和71.5%。加快服务类消费的恢复速度是今后的当务之急。
“6%以上”是务实稳妥的增长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请概括评析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王静文:开局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性增长,积极因素继续增多。但用两年平均增速来看,多数指标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同期水平,显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6%以上”的增长目标,这是一个务实稳妥的目标。
刘学智:低基数和经济复苏共同促进了开局经济数据的大幅增长,预示经济增速将同步加快。受3月份同比低基数效应减弱的影响,各项经济数据可能低于2月份,但工业、投资、消费等仍能够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望也实现两位数增长。
罗奂劼:开局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的稳定恢复的态势,经济循环日益畅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但是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应该着力巩固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楼市去向“两会”已给出答案 促消费须完善政策
两会热点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有望上半年发布高水平开放开新局
百年足迹③丨宁波:“英雄的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百年足迹②丨嘉兴:从红船启航地看美好中国未来
百年足迹①丨上海:党的诞生地 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刘至翰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