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代表委员访谈①丨李伟:抓住人口资源环境领域关键环节 促进绿色、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
——访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一鸣
2021年,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此节点上,人口、资源、环境如何与经济协同发展,助力步入新征程的中国开好局?就此话题,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已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需要加快转型,尤其需要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地热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您如何看待目前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有何建议?
李伟:的确,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对我国来说,就是要加快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其中,发展地下热能和地温节能是重要方向。地热能是一种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稳定可靠、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对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普遍适宜,尤其适宜在北方夏热冬冷地区规模化开发利用,浅层和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制冷)技术也已基本成熟。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同志告诉我,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更是不可估量。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作为国内地热开发领军企业,已在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陕西、山西、湖北等地,拥有地热井859口、换热站665座,总供暖能力达到8000万平方米,京津冀开发利用规模最大。
比如,在雄安新区的雄县城区、容城城区实现了地热能供暖全部覆盖,共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达70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了全国首座“无烟城”,打造了地热发展的“雄县模式”。雄安新区容东片区1200万平方米也已确定采用地热供暖制冷方式,并将在核心区等其他区域逐步拓展。
再如,新星公司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于2015年启动的河北省大名县城区“地热+清洁能源”集中供热项目,建成供暖能力达286万平方米,解决了城区约35000户供暖问题,惠及约15万居民,每年可替代燃煤约7.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85万吨、二氧化硫2069.34吨、氮氧化物487.49吨。项目采取了先进的同层回灌技术与地热梯级利用方式,有效实现了取热还水、采灌平衡。
未来,我国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市场潜力巨大,包括房屋建筑的供热制冷、深层干热岩发电,等等。同时,也要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对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研究,完善标准和监管体系,为压减燃煤消费、调整能源结构、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更大贡献。
五方面着手完善环境监管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凸显。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环境监管应当如何调整完善?
李伟:我认为,完善环境监管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潜力,我们的目标是在法治框架下,环境监管机构按照职能法定、规则公正、过程透明、运行专业、决策独立、行为可问责等原则,依法实施监管。
一是完善环境监管法治体系。加快完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配套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管主体、客体和对象,推进环境司法常态化、规范化和专门化,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评估与赔偿相关机制,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与司法衔接的制度安排。
二是优化环境监管组织体系。夯实环保主管部门对环境监管的指导监督职能,厘清各部门权责边界,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环境监管机构独立、专业行使监管职能,明晰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级政府环境监管事权,强化区域、流域一级的环境监管机构职能。
三是深化关键政策工具改革。以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环境监管机构内部加强协作,健全排污许可与证后监管协同机制,依托统一污染源排放数据,推进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统计、环境保护税、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政策工具有效衔接。
四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环保经费向监管能力建设以及基本运行经费支出倾斜,促进监管能力均等化。多措并举提高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非现场监管技术,推进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
五是强化环境监管问责。完善环境监管的法律责任制度,通过环保督察短期“纠错”,重点引导地方政府和环境监管机构加强责任制度建设。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强化环境治理中的司法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
加大对儿童营养、健康、养育、教育的投资要快要早
中国经济时报: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您对“十四五”期间儿童发展事业有何建议?
李伟:近些年来,社会各方面明显感受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越来越成为关乎民族未来的迫切任务。“十四五”时期,人口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加剧,以及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对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加大对儿童营养、健康、养育、教育的投资,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刻不容缓,而且要快要早。
一是规划先行。建议制定未来15年的儿童发展纲要,明确将儿童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衔接,到2035年建成全覆盖、有质量、公平普惠的儿童发展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儿童发展经费投入机制,落实对儿童发展社会公益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加大对脱贫地区的扶持力度。不久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开展的儿童早期发展调查显示,我国脱贫地区儿童生长发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发展较为滞后。建议尽快研究制定脱贫地区儿童发展专项规划,设立农村学龄前3-6岁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脱贫地区0-3岁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专项、3-6岁儿童村级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等,创建综合性的“儿童发展示范区项目”,力争2035年农村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加快完善儿童早期养育体系。尽快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在供给方式上,城镇重点是以社区为依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普惠性早期养育中心,开展家庭托育试点;农村脱贫地区要加快推广“一对一”的家访服务,建立家访和养育中心相结合等模式,促进养育服务入户。
五是补齐乡村学前教育“短板”,建设村级公办园或幼教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教师,解决幼儿师资不足问题。
六是加强项目监督和评估。围绕儿童发展相关规划、政策、项目,探索建立大数据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实行动态监测评估,以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两会前瞻④丨刘世锦:做好三件事对“十四五”开局至关重要【视频】
两会前瞻③丨吕薇: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视频】
两会前瞻②丨谷树忠:“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将提速落地显效【视频】
两会前瞻①丨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我国经济跃上新台阶【视频】
权威访谈丨金文成:强化金融支撑 加速赋能乡村振兴
时报调查丨数据折射增长信心与发展期待
权威发布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诸天祭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