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两会前瞻①丨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我国经济跃上新台阶【视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前夕,独家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他们前瞻两会热点,解析中国经济大势。

——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视频制作/蒋帅

张一鸣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中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已悄然生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站在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上,“十四五”规划将有哪些关键词、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宏观政策如何调整适应新的变化,2021年中国经济又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全国两会前夕,就上述问题独家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把握好“新发展格局”和“科技自立自强”两个关键词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规划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重点,规划中的关键词和“十三五”相比,会有哪些不同?

王一鸣: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中关键词会有许多变化。我最关注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新发展格局,这是贯穿“十四五”规划的主脉络,另一个是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点。

新发展格局是在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提出的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战略主动。科技自立自强,将更多依靠自身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将创新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这与之前“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一脉相承,也有新的变化,既体现对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又赋予创新新的时代内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变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但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投入偏低、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过去在技术追赶阶段,我国技术进步路径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源头是引进。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后,原有的路子走不下去了,必须把技术创新的源头调向国内,通过基础研究和提升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带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大台阶。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这些关键词将怎样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

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是“循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里的“循环”,强调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单循环,不是要压缩外贸外资规模,而是要继续当好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使中国成为全球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强调的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小循环。建立大循环,就要在生产环节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分配环节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差距问题;在流通环节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和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循环;在消费环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推进消费结构升级。畅通经济循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得我国在“十四五”和更长时期迈上更大发展台阶。

提升消费能力就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就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使得老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2021年经济复苏的结构性差异将明显减弱

视频制作/蒋帅

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中国和世界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1年中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宏观政策应当如何调整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王一鸣:从国际来看,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覆盖范围的扩大,2021年疫情有望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经济复苏将是大概率事件。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依然面临多重因素制约。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主要经济体前期采取的超常规财政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增大,全球复苏不平衡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由负转正,GDP增长2.3%,但经济增速仍处于改革开放后的低点。受基数效应影响,2021年经济增长增速将明显高于2020年,甚至高于进入新常态以来的历年平均增速,全年经济增速有望明显反弹。增速反弹在第一季度最为明显,以后将逐季回落,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由于宏观指标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基础效应带来的,可能与微观主体的实际感受形成反差,因此要更加关注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能面临的困难。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特别是国内经济明显转好,宏观政策逐步正常化是必然之势,但考虑到市场主体仍面临困难,要把握好宏观政策正常化的节奏和力度,不能急转弯,在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避免伤及市场主体,特别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阶段性税费“减免缓”政策,要把握好退出的节奏,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延长至今年3月底的政策,要稳妥调整和接续,有过渡性的安排。

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中国经济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样的特点?

王一鸣:202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稳定复苏态势,经济复苏的结构性差异将明显减弱,前期恢复相对滞后的消费和服务业等部门复苏进程有望加快。同时,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消费恢复将明显加快。2020年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倾向降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负增长,今年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居民收入和市场预期改善,消费的回升幅度可能会领先于投资。特别是去年走弱的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随着疫情进一步缓解,加上去年的低基数,回升势头可能会更强劲。

投资有望延续回升势头。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地方将启动一批基建项目,基建投资会有回升。去年制造业投资是负增长,随着市场需求和企业利润的改善,制造业投资会有比较强劲的回升。去年领先的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受到“三条红线”等融资政策影响,投资将稳中有降。

出口增势减弱但仍将保持增长。去年我国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而西方国家疫情出现反复,供需出现缺口,部分订单向我国转移,带动我国出口超预期增长。今年上半年这种态势还会延续,但是到下半年,随着西方国家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生产能力逐步恢复,订单转移效应将逐渐减弱,出口增速可能趋缓,但全年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总之,今年经济将延续稳定复苏的态势,在基数效应作用下,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甚至更高。但如果将去年和今年的增速平均起来看,与潜在增长水平大体是一致的。同时,这种基数效应有可能带来一种错觉,让人感觉经济恢复得非常好,但实体经济可能仍面临困难。因此,今年要更加关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加关注就业,更加关注居民消费,还要更多关注潜在风险。考虑到去年采取比较大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加之GDP增速回落,使得宏观杠杆率明显上升,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负债水平也有上升,在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后,潜在风险往往会“水落石出”,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复苏至关重要。

权威发布丨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推进乡村振兴

权威访谈丨张承惠:打通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几个堵点

土地、人才、资金: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三要素

热点丨就地过年:消费亮点纷呈 经济强劲回暖

监 制丨

曹 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