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保险业 应更注重普及性、保障性、科技性
吕红星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今年保险行业仍然实现了难能可贵的正增长。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7.2%;赔款与给付支出9989亿元,同比增长6.1%;新增保单件数357亿件,同比增长7.7%。
如何看待2020年保险业的发展?“十四五”时期保险业重点发展方向有哪些?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田辉。
2020年保险业发展“动荡变革”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
2020年保险业的发展?
田辉:“动荡变革”这四个字颇能形容2020年的保险业发展。在动荡中变革,在变革中进步,是我对2020年保险业发展的总体印象。
2020年保费收入及增速总体表现稳中有进。疫情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经济下行使得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收入降低,会降低保险购买力;同时疫情也会激发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加对特定险种的投保需求。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保险业已逐渐摆脱疫情因素的负面影响,新增投保需求已转化为不错的增长率。2020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仅2.3%;到了第三季度,累计保费收入已达3.7万亿元。保险业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滞不前,反而稳中有进,表现出了一个朝阳产业该有的样子。
应增加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性、保障性、科技性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您认为,“十四五”时期保险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哪些?
田辉:“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重点发展方向应是增加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普及性、保障性、科技性。
首先,增加保险的普及性。享受保险所提供的风险保障和财务安全功能的第一步是要拥有保单,必须从供、需两个方面入手激励更多人购买保险。我国当前保险供给的首要问题是购买保险的人数相对较少,这是亟须突破之处。2019年我国人身险保单件数共79722万件,人均0.57件;相比之下,2018年美国约有2.669亿生效的寿险保单,人均0.82件;日本约有1.813亿件生效的寿险保单,人均1.44件。
其次,增加保障性。当前我国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普遍薄弱,从死亡风险到医疗费用报销,从财产损害到侵权责任转移,保险产品所能提供的损失补偿与风险管理功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为此,需要强化定期寿险、医疗费用补偿保险、商业养老金保险、个人或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巨灾保险(特别是洪水、地震)等保障性产品的供给。
最后,增加科技性。近年来,保险科技方兴未艾,对全球保险业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尽管我国在保险科技方面有颇多进展,但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不论在资源投入还是成果运用上,均有很大提升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田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一关键时期,保险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一是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需要保险业作出更大贡献。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和健康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需要保险业在推进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需要更高质量的保险供给。在我国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不论是针对财产、人身还是健康、责任,都将涌现出更加旺盛的风险保障和管理需求,消费者呼唤保险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三是大国竞争需要保险业补齐短板。国际经验表明,保险业在工业、贸易、投资、研发等领域有巨大用武之地,因而往往能够在大国崛起中扮演重要角色。
- 标签:覆盆子的功效与作用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