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2022过半这十大新闻事件最容易考新闻评论!

  纵观近年来新传实务出题的规律,热点事件永远排在最前。而对于新传专业来说,实务,尤其是新闻评论,某种程度上是决定专业课分数上限的关键。

  本期年中复盘,学姐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上半年的热点新闻事件,并附出题角度与论述金句,助大家稳步拿下新闻评论。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并非所有的新闻都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网络发达的今天,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出现,能够成为考点的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本文中的十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背过铎子整理的热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分析热点的思路。

  归纳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反转新闻、主旋律新闻、或者是某一网络热点,每一类新闻事件做材料,评论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都需要斟酌,又或是在写作时同类材料的举例,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会梳理分类,在日后的复习中会省力很多。

  (3)最后,还要思考对于这一事件,大多数媒体的角度是什么样的?自己又要从何角度切入,才能更加新颖,更有创造性,同时又合情合理?

  新闻评论切入的角度和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篇文章的质量,因此大家在了解热点事件、学习和参考范文时,不仅仅是要学习好的行文辞藻,还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范文相比,自己如果去写这一篇评论,能有哪些创新的、更有价值的评价和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怀抱。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从我国发射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行器开始,至今已过19个年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的飞跃,却不仅仅在于这19春秋,随着航天员在太空中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航天探索方面的技术也日渐发展,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无数位航天人的坚守和信念。

  突破之行,敢为人先。此次神舟十三号六个月的航行任务中,三位航天员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展现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新高度。例如首次验证径向交会对接技术、首次考核并验证了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驻留的能力、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实验等,王亚平更是成为了首位在太空中进行舱外活动的中国女性。这无疑凸显了中国航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飞船时代”进入“空间站时代”,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30年前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立足自身条件,不超前、不浮躁,照顾国情,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前瞻。30年后空间站的即将建成则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句号。有评论诙谐地说“只有中国航天把自己做的‘PPT’实现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正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之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此长周期的重大航天计划最终抵达了自己的收获季,不负梦想,不负时代。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国家太空实验室,通过珍贵的太空资源致力于科学发现、服务人类科学事业。当然,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仍面临着艰巨挑战,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还需要不断开拓和登攀高峰,在浩瀚无比的星空,探索更是永无止境。和梦想同行,与创新为伴,争做奋斗者、攀登者,我们就能更好走向未来。

  《开端》于2022年1月11日在腾讯视频播出后,便以独具一格的风格成为了2022年影视圈的第一匹黑马,同时也将“无限流”这一专业词汇拉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正如网友所言,只有看了8集《开端》的人和没看的人,也有人评价说,这是2022年第一部佳剧。这也是继《琅琊榜》《欢乐颂》《大江大河》等热播剧集之后,正午阳光的又一爆款。

  无限的时空,激发出无限的力量。“无限流”叙事的本质,是混乱的时空中人们坚定的意志、勇气和突破混沌的决心,而破解无限时空的关键往往是“选择”,同时伴随着无限流题材特有的刺激、恐怖色彩,这才是无限流让人们“上头”的关键。在逆境和生死一线的关头,激发出主角无限的潜力和毅力,从而过关斩将,破解谜题,这是无限流主角身为普通人与现实的博弈,也是其凸显自我价值的展现。

  不断循环中,逐渐成长的平凡英雄。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当中,主角的成长是有迹可循的,但这种成长,又与以往文学作品中一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成长不同,无限流题材当中,角色的每一次成长、变化,都伴随着残酷的循环,这其实为作品更添了现实性和真实感。毕竟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人生都像有主角光环一样顺风顺水的成长,而在无限流主角不断变强的过程中,与大多数人一样,伴随着自我拉扯,破解谜题不再需要其他悲情的牺牲来为主角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开端》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无限流”的科幻设定。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公交车爆炸事件,这其中所牵涉到的除了人性,还有社会现实问题。《开端》在循环中不断挖掘人性的复杂,借由各种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懦弱、自私甚至恶意,精准刻画出芸芸众生相,触动人心而且引人深思。剧情还引发了网友对“网暴”的思考,无论是对肖鹤云还是王萌萌,网络上无端、阴暗、毫无依据的猜疑、揣测以及暴力言语等对他们的伤害,无一不在震撼着我们。这种表现让公众感受到剧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和百姓的关怀。

  2022年1月24日,经三亚警方确认,一个寻亲男孩在他最喜欢的海边离开了这个世界。刘学州是2004年出生的,生命里的前17年里,被亲生父母卖掉、遭遇老师猥亵、校园欺凌、后养父母去世,甚至在寻亲后遭遇持续网暴,而当他在18岁这年死去后,仿佛全世界都开始爱他。

  媒体的过度放大。在个别媒体有指向性、不客观的采访报道中,不加以证实便草草刊载了极具争议的文章《寻亲男孩刘学州生母谈“拉黑”隐情:他逼我们给他买房》,有违媒体报道的平衡性原则,误导了网民对该事件的认识,引发严重的“一边倒”。这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该有的职业素养和伦理道德,毫无责任心,只偏向单方面的声音,可以说是导致刘学州被网暴的根源。

  公众的恶意。与刘学州相似的是,还有一名摄影师鹿道森也在前不久被网暴致死,我们不得不反思,网络场的匿名性让许多人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宣泄的情感和恶意在互联网中无限放大,而网络与生俱来的娱乐性,似乎模糊了人们对于真假事实的概念,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络中的冷漠在这样的事件中表露无疑。在刘学州的这一场“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网暴的潮流中,很多“雪花”甚至自觉正义凛然,“无知者无畏”,也或许确系出于一腔正义。殊不知,隔着屏幕,我们离事实还有很远的距离。刘学州事件带来的教训发人深省,可在他之前又曾经有过多少次的教训?然而,网络世界太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当旧的热度平息,新的目标出现,叹息和同情过后,网暴的拳头再次打出。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如果说恶毒的网语是浪花,放任一朵朵网络暴力浪花汇聚成吞噬无辜者的大海,平台之责绝不可推卸。网络非法外之地,一起起网暴事件面前,平台与其事后整治,不如关卡前置,让恶语相向没那么容易,才能防患于未然,让更多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冬奥会中我国共斩获15枚奖牌,获得9金4银2铜的好成绩,奖牌总数排名第三。作为东道主,此次冬奥会期间的热点新闻,充分地向世界体现了我国的大国风范。

  民族自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牌。此次冬奥会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民众对于金牌的关注度和热度并不像前几年那样高,哪怕我们的成绩史无前例的好,这其实恰恰表明了,在过去这几年中,我国的民族自信已经充分建立,在这样的大型赛事中,民众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已经从”渴望金牌“转化成“观赏比赛”,更体现出如今,我们的自信心和广阔的大国胸怀,已经远远不局限于小小的金牌。

  老将不死,薪火相传的精神。在本次冬奥会很多项目里,我们都看到了新老运动员之间精神的传承,例如武大靖、王蒙等,在比赛当中,一代又一代奥运健儿,不断进步的是实力和技巧,不变的是对胜利的决心和竞技体育精神的体现。

  中国以冰雪为介,和世界对话。这次冬奥会不论是场馆的搭建,还是后勤工作的表现,都让世界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中国,是一次很成功的对外传播,一次很到位的文化输出。冬奥村里全自动食堂、应有尽有的菜式、丰富新鲜的水果、以及舒适智能的房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憨态可掬的熊猫“冰墩墩”......这些都让各国运动员逐渐改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感受到一个崭新的、强大的中国。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正因此,我们不仅要办好盛会,也要以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讲好中国再次与奥林匹克结缘的动人故事。

  在冬奥会期间,谷爱凌为中国队拿下两金一银地好成绩,各路媒体对这位刚满18岁的年轻女孩发出铺天盖地的营销通稿,有关谷爱凌的热搜从“上帝究竟为谷爱凌关上了哪扇窗”到“谷爱凌说不喜欢她是损失”再到“我们的朋友谷爱凌”。一度将其捧上“神坛”,而在冬奥会比赛结束谷爱凌返回美国时,网友对其的态度却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流量造星,媒体捧杀的套路。其实谷爱凌这样的例子并不是第一个,刘翔、丁真都是前车之鉴,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某些商业化的媒体账号来说,流量和关注度,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乐于把普通人捧到大众面前瞻仰,也乐于吸取被捧的对象为其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关注和收益,但是这样的流量终究是有限的,并且有着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在人人透明的互联网中,越高越大的名气,就意味着越微小的不足也会被放大,摔得也就越狠。

  中外意识形态的差距,国内外观念的冲突。谷爱凌在采访中表达的“我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我在美国就是美国人”这一观点被无数网友抓住,放大,指责谷爱凌的立场、以阴谋论去揣度一个18岁的混血女孩。这一点其实很明显的反映出国内外观念的不同,对于谷爱凌来说,美国和中国都是她的家,她也从小就往返于两个国家,热爱中国的同时并不阻碍她拥有自由、开放的美国式思维,但是在部分网友看来,这是不被允许的,这也是谷爱凌在发微博“谢谢中国”离开国内赴美完成学业时,网友对其态度突然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衷于“造神”再毁掉,或许是人类的通病。但造神毁神也请走个基本法,郁达夫曾说: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对英雄的要求和报道,真可以冷静理性一些。把注意力放在专业的事情上,而非个人生活的是是非非。英雄的光环下,也只是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平凡人。很多时候所认为的完美形象,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近半个月,刘畊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的“顶流”。无数人跟着他的健身直播跳起了键子操。目前,刘畊宏粉丝量超过7200万,热浪数据显示,涨粉最多的一天粉丝增量达到1016.6万。其4月22日发布的一条毽子操分解版短视频,播放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5亿。

  情感和身体的双重满足。跟跳刘畊宏的健身直播,通过建立教练和学员的的互动来满足受众对于健身这一行为的情感需求,同时刘畊宏在直播中的口号、鼓励等等,都能够对屏幕前跟练的网民起到一种情感维系和鼓舞作用,这也是促使网民能够不断坚持下来的原因;另外,在锻炼刘畊宏毽子操之后身体的疲惫感和明显的成效也让网友感到满足,刘畊宏女孩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与满足的自洽。

  阶层认知的符号体现。纵观大部分网络直播健身的面向群体,主要以社会中收入稳定、工作体面的中产阶层为主,同样,线下的健身,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最受欢迎的舒缓压力、打发闲暇的活动之一。而在疫情期间,线下健身房不能营业的日子里,网络直播跟练日益成熟,在互联网中,关注刘畊宏也似乎成为了一种身份符号。

  刘畊宏健身操的火爆反映了网友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初心,但任何运动都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科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是关键。有的网友长时间不运动,靠毅力跟上刘畊宏直播的节奏,结果造成疼痛,也有的网友过于投入看直播画面忽略脚下打滑摔倒……路有千万条,健康第一条,安全合理健身尤为重要,充分热身,循序渐进,根据身体实际情况跟进练习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才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体验健康运动的乐趣。

  刘畊宏的“出圈”走红,也彰显出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落寞的传统手艺上网跟着李子柒焕发新生;戏曲教授开网课,让戏曲不再“曲高和寡”……互联网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改变着生活方式,“万物皆可网上学”,望更多正向内容的直播成为主流所倡,健康清朗的网上内容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

  4月28日,新浪微博发布升级公告,称今后所有用户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与评论都将会显示用户的IP属地,用户自己无法主动开启或关闭该功能。

  一时间,网友们“打开微博,随时随地发现新老乡”,众明星们则“翻牌”变“翻车”。不少明星此前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以及与粉丝之间的暖心“翻牌”互动,都是工作人员的操作,甚至连明星和明星之间的“梦幻联动”也均为员工代发。

  逐渐透明的互联网。IP属地的公开,意味着每一个网民在互联网中的每一次发言,在场中的每一个意见,都伴随着一个地标,这是继实名制以后,国内互联网更加明显、强硬的一次身份禁锢,在IP属地显示下,每一个人的行踪都变得透明。

  环境的改善。由于这一层身份、地标的限制,公共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以及网络中一些不真实、不确切的账号、博主也会受到限制,例如IP显示在山东的代购博主之类,我们应该理解此举的本意是改善如今戾气越来越重的网络环境,以及网民不理智、难以管理的舆击。从目前来看,这是有一定效果的。

  新的传播习惯即将形成。尽管网民对于此举众说纷纭,各自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裸泳”的时代已经来临,不论我们是否接受,IP属地都将成为日后“网上冲浪”的一个新元素,常伴每一个网民左右,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网络文化由此诞生,全新的传播习惯也会逐渐形成。

  IP属地展示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甚至还要防止次生性问题。比如,如何避免一些惯常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者使用虚拟IP工具来绕过这一机制。公布发帖IP地址带来的另一层问题是:用户归属地隐私如何得到保护?

  近日,一则“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据媒体报道,中科院相关工作人员确认这一消息属实,称原因在于知网的订阅费用连年上涨,已经突破千万元人民币的大关。有媒体发出这样的感慨:“中科院都用不起,学术机构还要吃知网多少‘苦’?”然而面对汹涌的,中国知网最初的回应只是简单的“不属实”三个字。

  无价的知识被天价贩卖。知网每年的高额订购费用对于高校来说已成为日渐加重的负担,就连中科院这样的理工科大头院校都难以负担,可想而知,人文社科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每年对于这笔费用的艰难之处。这样的现状,高校对于知网这样的学术资源平台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在过高的收费下,原本应该予以共享、交流的学术知识,成为中饱私囊的天价商品。

  学术的初心被市场侵染。在这背后,我们不禁思考,知网作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集成平台,作为“知识的搬运工”,其主营业务收入从几亿元,上涨至十几亿元的过程中,最初创办的初心何在?而在这样的变化中,对于社会产业的公共利益,和独资平台的自身获益,知网究竟如何把握这杆天秤?

  公共的利益被收入私囊。2021年12月22日以前,知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25元/本。这一价格在赵德馨教授起诉事件之后,调整为7.5元/本、9.5元/本。而目前,知网规定2008年以后发表的硕士论文稿酬每篇60元,博士论文每篇100元。这样的稿酬标准相比下载收益,可见知网利润之可观。而这样的现状,国内诸多学子也不得不怀疑,知网是否已经开始在学术市场一家垄断。

  当然,平台运行必然需要成本,这可以理解。但也不该以高收入增长、高利润回报为最高追求。知识创造者凭知识产权获得合理收益,知识使用者为使用知识适当付费,平台靠中介服务收取恰当费用,这才是符合大众预期、契合市场逻辑的知识服务模式。其中的价格机制,不应由平台自我掌控,机构和读者作为消费者也有协商定价的正当权益,相关监管部门更需要切实履职尽责,确保公平公正,确保公众利益。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把羊拖垮是最起码的底线。公平交易的市场法则一旦损毁,那些损害公平的人肯定也不会有好前途。只惦记着每篇论文卖多少钱、每家高校收多少钱是急功近利。知网在服务读者上应有更多担当、更多贡献,在助力创新上应有更多情怀、更高追求,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此前,一段哈尔滨市男子在火中挣扎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其家属称因行业竞争男子被同行浇汽油放火,最终不治身亡,要求警方严惩凶手。事件发生后,当地警方迅速开展调查,哈尔滨市成立了由政法、公安、检察等部门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调查组。

  最终哈尔滨道里公安局分局进行警情通报,5月8日13时40分,曹某涛因洗车生意矛盾自带汽油和打火机找张某和理论,用汽油泼洒在身上及周边后,将上前劝解的卢某秋(张某和之妻)搂住,在卢某秋挣脱中将手中打火机点燃,致二人烧伤。曹某涛经抢救无效死亡。在此次事件中,人民日报全程跟进,既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轻率发布,一直到整个事件结果反转,还给民众一个。

  主流媒体坚守的新闻专业性。在既往的事件中,如刘学州事件、章子欣事件、鲍毓明案件,某些媒体为了博眼球赚取流量,过度放大单方声音或对已故亡者随意揣测,违背了新闻人的工作理念和使命。而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主流媒体身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专业传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主流媒体引导,做场的定音锤。在哈尔滨洗车摊男子烧亡事件中,人民日报采用“进行式”报道中,主动向受众阐明目前事件进展,目前的报道仅就对已掌握的信息负责,后续发展仍跟进并将尽快对外发布,这避免事先定性的风险,让受众更紧密地介入和参与了公共事件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微信、微博、移动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移动平台成为网络事件的重要传播平台。在这样的传播环境和背景下,主流媒体虽然只是多元主体之一,发表的内容可能只占海量社会中的部分,但其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职责使命,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主流媒体不负人民的信任。因为主流媒体背靠国家组织机构,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所以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与社会影响力。主流媒体不仅具有喉舌功能,同时还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与特殊影响,被视为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类似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具有极高的权威,能够在哈尔滨这类事件中扩散,引导。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哈尔滨这起事件有太多可剖析之处,也有很多教训值得吸取。面对公共事件,冷静思考、理性发声,并且随时关注进展,以及多推敲推敲等,都不是坏事。说到底,让多飞一会就是让多一些呈现,就是尊重事实、尊重逻辑。

  5月26日上午,人教版数学教材引发争议的微博引起全网火热讨论,部分网友表示部分插图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甚至刻意描绘儿童的隐私部位,这并不符合相关教材出版的规定。随后人教社发出公告:已着手重新绘制教材插图。但这一事件的“余震”还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现代审美的变化、出版行业背后的群体,甚至连向来被网友所追捧的画师乌合麒麟也陷入漩涡,遭受网友指责。

  审美断层和畸形的发展。清华美院设计的插画,在大众看来并不算好看,甚至算得上奇怪,这体现出艺术审美和大众审美,还是有着差距的,审美断层的形成没有错,但是在教材这一需要普及全国的范围来看,使用艺术审美对其的加工显然并不合适。而学生长期受到“越出主流审美”的潜移默化,不利于身心发展。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阶段,学校、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长期受到“非主流化的”思想侵蚀,并且这种现象朝着全年龄层的方向渗透,再例如某幼儿园的绘本读物,危害不容小觑。

  纸质媒介的权威受到挑战。纸质媒体将文字信息以书面的形式传递给受众,是独特的文化传承形式。作为对媒介素养要求较高的纸质读物,受众多数都是其拥有较高文化需求以及文化水平的群体。在短视频和直播爆发,深度内容紧缺的时代,纸质媒介更加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引导力和影响力。众多读者在阅读立场错误,价值扭曲的读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错误立场的渗透,无非是亵渎了纸质媒介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冲击。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润物细无声。前有《Mulan》电影中对于花木兰妆容的“扮丑”,后有三只松鼠模特的“眯眯眼”,即便是在审美多元化的当下,也并不利于我国的文化环境的发展。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对于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更要坚定的进行宣扬和保留。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少年儿童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向他们“投喂”有害的精神文化,贻害无穷。故此,对儿童读物尤要加大审校力度。这种审校,不仅看画质是否粗糙、画风是否诡异,更要看价值观是否谬误,价值取向是否跑偏。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便插画的质量再精湛,但传递的价值观是有害的,也不能推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