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新闻采访专题 《沉默在尖叫——女子监区调查》案例分析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的李世豪,今天要分析的是05年播出的《女子监区调查》。我将分为采访本身和真实性两部分来分享。

  ① 先让我们来分析她的采访技巧:她能够准确抓住受访者话语中的关键词,进行追问。始终围绕主题结合受访者生活调整问题,同时善于换位思考,在对话中最大程度的获取信息量,也让受访者感受到被倾听,愿意倾诉。(隐问法,追问法,设问法)

  ③ 值得一提的是,她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女囚犯家属,如不嫌脏的用手抹去照片上的灰尘,安慰女囚犯的女儿,帮助传达女囚犯为儿子写的书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采访的推进,拉进了采访双方的距离,体现出柴静特有的细腻温柔的采访特质。

  多样化体现在不仅仅围绕着女囚犯们,受访者群体还“顺藤摸瓜”地扩散到其家属,事件涉及的工作人员,知情者和专业人员,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案件,保持报道的多面性,专业性,真实性。

  专业化体现在采访过程中中国家庭暴力问题专家陈敏的陪同,这既弥补了记者专业知识不足,也维持了采访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对专家的采访也是帮助观众深入了解的方法。

  典型化,体现在女囚犯受访者的选择上,安瑞花,豆晓花和燕静三人的人生经历都具有极强的悲剧性和代表性,三人的动机和悲剧各有特点却又有共性——害怕自己被杀,害怕孩子遭到,他们的悲剧却又都根植于丈夫的神经质和暴力,能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面对不同受访者时,记者的采访方式也不同,面对脆弱的、寡言的女囚犯时,记者选择试探的方式采访(隐问法),面对儿童时,记者选择了简短地提问,循序渐进。

  在选题上,这期节目有着深远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社会影响,如节目开头和结尾的介绍,“但是最近我们从妇联的报告中发现,在各地监狱所关押的重刑犯里,都有一些女犯是因为杀死丈夫而入狱,在中国家庭中,女性往往被当作是温暖的象征。那么,为什么这些女人会杀死伴侣,让孩子成为孤儿,让自己失去自由呢?”,这段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家庭暴力绝非个例,而是作为社会的阴暗地带不为人知。再如节目对当时中国在反家暴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思考,也推进了我国的法制完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这场采访还充分体现了制作组和记者的新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助你自助’受暴妇女支持小组 联系电线”这个信息出现于节目结尾处,一是帮助身处家暴漩涡之中的女性,二是让更多人了解这样一个组织,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悲剧的发生。

  这场采访中采访多方观点,从多个角度来报道这个现象,展现了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法律原因/其他,从而引导出话题的复杂性和度的人物。首先,记者没有一昧针对女囚犯受家暴的惨烈进行采访,而是适可而止,在节目后半部分也展现了施暴者的复杂性,如表现了家人的想念,和其照片上阳光的形象,同时剖析施暴者心理,展现了施暴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家暴的受害者,伤害妻子并不能带来所谓的快感,引人深思。

  经受访者同意后,节目组展示了每位受访者的名字且没有打码,尤其是女囚犯们,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她们的判刑,罪因告知观众

  节目组力求探访或还原案件涉及的地点,将女囚犯口述与日记,法医判断结果和负责现场的描述结合。

  如柴静在其《看见》中回忆到的——“采访的十一个杀夫女犯中,只有一位没有说杀人的原因。我去她娘家。她姐把我拉到一边,迟疑再三,对我说:‘你不要问了,她不会说的………她为什么要杀他?因为出事那天,他赤条条去了两个女儿的卧室。’”。

  还有安瑞花的儿子事发时一起和母亲将父亲捆起等,都没有在节目中呈现,保持了节目的客观性,代表性,而避免使用一些“过度”的素材引导社会偏激,如节目组人员回忆“所以,陈敏说:‘在她们受虐的时候,法律没有给她们任何的援助;当她们用自己的力量来以暴制暴的时候,她们却又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也是她们的悲哀。’当然,最后那一句在审片时肯定也是被孙总毫不留情地CUT掉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