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再论新闻的本质与特征

  [摘 要] 本文在市场经济和商业运作的背景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突破以往对“新闻是……”这种定义模式的拘囿,从“作为故事的新闻”、“作为话语的新闻”和“作为产品的新闻” 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的本质,并从新闻的文本特征、新闻的功能(价值诉求)特征和新闻的传播特征三个维度概括新闻的独特特征,从而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外延,功能和价值进行一次全面的界定与观照。

  通观以往对新闻学的研究方式,其最大的弊病就是跳不出直接面对研究对象,而简单地做外在的直观描述的藩篱。要么从实践领域出发进行经验归纳,要么从学理研究角度,不停的叠加和变换限制性定语,可说来说去都是停留在对新闻定义的罗列和对新闻各种各样“性”(真实性、客观性、新鲜性、趣味性、显要性)的描述上,这对于学科的规范和实践的指导非常不利。

  因此,本文在市场经济和商业运作的背景下,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突破以往对“新闻是……” 这种定义模式的拘囿,从“作为故事的新闻”、“作为话语的新闻”和“作为产品的新闻”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的本质,并从新闻的文本特征、新闻的功能(价值诉求)特征和新闻的传播特征三个维度概括新闻的独特特征,从而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外延,功能和价值进行一次全面的界定与观照。

  在西方新闻学理论和业务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就是“新闻故事(news story)”,这意味着新闻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而从具体的新闻实践来看,新闻的确具有叙事的功能,任何一种新闻形态,或者说报道文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都包含了5个W( who(何人)、 where (何地)、what(何事)、when(何时)、why(为什么))和1个H( how(怎样))。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向我们呈现了有事件、有情节、有评论、有背景的一个完整的叙述文本,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叙述文本称做新闻故事。

  实际上每一件新闻作品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或几个最新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都可称之为新闻意义上的“故事”。尤其在一般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中,也更愿意接受故事化的信息。新闻故事同样具有了事件、行为者和场景这三个“故事”的基本元素,并“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但是它又有别于日常谈话、儿童读物或文学小说中的故事。因为作为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与建构的产物,新闻无疑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离开了真实性,新闻故事与一般文学类的“故事” 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作为故事的新闻与新闻故事化的区别:前者的意思是我们把任何新闻都看作故事,因为新闻不仅具备叙事的功能,同时也具备故事的各个要素;而后者则是新闻的故事化处理方式,比如套用故事的叙述模式,制造悬念,突出细节,铺垫情节等等。一般而言,新闻往往没有故事那么出彩和情节迂回的特点,因为故事是对生活的虚构和艺术化。但新闻却以真实、新鲜、接近等特征满足人们的知晓、认识和接受教育的需求。

  作为故事的新闻,在叙述方式上大多采用倒叙,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一般是事件结果首先呈现给受众,引起受众的兴趣,然后在对悬念的一步步解疑中完成对的描述,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的结构。这种模式化的新闻叙事尽管在逻辑上可能没有故事连贯或流畅,但它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人们对事物的好奇心的满足,反而让人觉得这种顺序安排更为合理。

  我们现在经常能在报纸上见到的深度报道,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都是对新闻故事功能的发挥,这类报道一般较受欢迎,能够极大的吸引读者。而在电视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讲述、社会写真之类的专题节目,这些节目也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以人为中心,围绕“内容新,形式活”来挖掘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极大的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不少新闻工作者把讲好故事作为做新闻的一个准则,当然这个故事不仅要讲得真实,还要讲得出彩,让观众或读者有兴趣看。

  从人类懂得用口语进行交流的一刹那开始,人类文明正式发迹。这些口语以及后来文字的发明及运用,共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表达规则和意义的语言系统,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得以规范和完善。这里的口语或文本,即是话语。就像人们忽略了身边最普通的传播现象一样,人们也忽略了新闻其实就是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但又不同于用于日常交流的话语而存在。新闻作品正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等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产物,是一种动态的再现话语。

  关于新闻话语的定义,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概括的比较好:话语是语言系统和社会环境的交汇点。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产生的口语或文字作品,即新闻话语,它是一种再现事实的话语,它在形态上是物质的报纸或电子媒体的一种文本,在观念上则是一定语境的体现。

  这样,作为话语的新闻,实际上呈现出多层级的结构特征。在微观结构方面,从确定新闻标题到保持题文一致、句法正确、词序合理、措辞风格、修辞手法得当等,都力求符合并反映一套社会认同的语言规范;在宏观结构方面,则包括了一系列的常规叙事类型和叙事方法,以及将隐含叙事变成真实叙事的转换规则和新闻制作的社会环境考量等等,力图使会到深层的“意识形态”成分。

  按照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著名语言学教授樊·迪克的观点,新闻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因为它必然表达和确认其生成者的社会和态度。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话语中建构既客观又隐含倾向的叙事技巧。这些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词语、句式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的选择之上。新闻报道通过词语的选择与暗示、文本的结构与句子的连贯以及文化符码的排他性等方法来显示说话人作为团体成员而预设好了的社会知识和态度图式,同时还实践着他所属团体的价值范式、利益、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换言之,新闻在传递信息、沟通世界的同时,也在传递和表达着一种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观念。

  由此可见,新闻作为话语,通过词汇的选择对事件进行正面或负面定性是非常普遍的手段。而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怎么报道就比是否报道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把新闻的本质看作是话语,因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中,它所构建的公共话语平台是其最突出和强大的功能。

  作为产品的新闻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经济产品,一个是文化产品。新闻作为经济产品,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商品,因为商品是纯粹用来流通与交换的,新闻作为经济产品的涵义是指新闻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在商业运作的模式下,新闻也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产品来进行包装、流通和交换。现代媒体理念不仅奉行内容为王,而且推崇“形式”为金,报纸或电视节目的外在包装也成为一门很大的营销学问,因为要有影响力,首先要具有冲击力,而这一点上,新闻也必须要重视其经济属性,注重产品的包装和营销,以便进入良好的市场流通。

  同时,新闻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为它不仅反映文化、传承文化,也在建构文化。新闻反映文化,是指新闻报道必然体现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大致风貌,体现主流文化的特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映又会不自觉的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最后,新闻建构文化是新闻在向人们传递信息,提供资讯服务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建构一种能被广泛认知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

  当然,反过来说,新闻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新闻的报道基调、报道模式和报道结构,新闻写作方式、新闻语言等都无一不带有文化的烙印。所以,新闻是文化的良导体,一切的新闻都趋向文化,从新闻的选材来看,它几乎是无所不包,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代历史、当代现实都可以作为题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人情风物、名胜古迹都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关键是新闻工作者凭着敏锐的职业敏感从浩瀚的生活海洋中去发掘、发现这些素材。

  作为产品的新闻,我们必须对新闻的品格要求及内在价值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首先,我们不能把新闻看作一种简单的商品,按照商品规则进行流通和消费,搞有偿新闻和钱稿交易。其次,新闻不能为了迎合受众而一味的媚俗化低俗化,尤其是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和赚取广告费用,使其新闻有明显的实用性和消费性,一方面媒体自身对这种倾向加以反对,而反过来又予以“培养”和“引导”,从而陷入一种发展悖论。如果只强化和突出这种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就会使新闻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受到抑制,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新闻本应有的价值。

  现在,媒体都注意把新闻报道的重点转向平民,感同身受的去倾听民生,体验百姓生活,大力倡导并饯行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这种报道与反映是追求人、媒体、社会相互融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文化创造的过程,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新闻正是以这种力量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实际上,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对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等也有了新的见解。比如新闻的要素真实、新闻的“解读”与“涵化”等(主观倾向),都比以往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拓展。因此对于新闻特征,也有必要重新审视。

  新闻的特征,简单的说就是,当我们拿到一张报纸,或者打开电视,能让我们很快的就辨别出什么是新闻,以及它跟广告、影视剧、文学所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人们以一种主观的经验来判断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首先凭这种经验和习惯性的认识对新闻的特征进行直观的描述,然后再从理论的高度揭示新闻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综合以往的新闻学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新闻的特征脱离不开以下三个维度:新闻的文本特征,新闻的功能(价值诉求)特征和新闻的传播特征。这三个层面必须联系起来综合考究,才能全面的认识新闻的特征。

  新闻的文本特征,也就是从外观上我们所看到的新闻的形式、形态和风格。比如,报纸新闻是作为一种书面话语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首先符合书写或印刷文本的一般性限制或要求;电视新闻是以声画同步和声色具备的形态来传达的,则需始终饯行眼见为实的原则,并用镜头客观的记录下来;网络新闻则综合了文字、音频、视频要素,同时注重提供多方的意见链接和增强消息来源的可信性。尽管这些表现形式和形态有所不同,但却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者风格:首先,从社会学和认知角度看,有相当数量的知识、信念、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是预先存在并需要和受众共同分享的,新闻对这些特征会有所反映和体现,而并非像广告那样试图灌输新的消费观念与主张,甚至是直接告诉和吸引人们去购买什么产品。其次,新闻文本有一套很规范的“模板”来约束和制约,不像艺术作品,也不像作者电影或者极具个性的广告,因此新闻报道是新闻事实的非个人化表达。尤其在时间选取上一般就是当前或者现在,即使有很久远的时间出现,也是跟当前的某些事件有所关联的;文本的描述追求及时性、纪实性、最新性和现场感。对国内、国际、军事动态、社会生活、暴力、灾难、体育运动、艺术、科学研究和兴趣爱好等各种题材的报道,都有一套相对应的专业措辞规则,也就是“新闻专业术语”,并且事实与观点是分离的,区别于评论等。这些都是其文本的特征。

  众所周知,新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想知、欲知和未知的信息,保障了人们的知情权,并对社会和国家的公共事务进行新闻监督,是形成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新闻何以能具备这样的功能,而广告、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则相对难以实现这些?可以认为,新闻具有与媒介所不同的价值诉求。比如说,广告的诉求在于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文学、影视剧等艺术作品的诉求在于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获得某种情感的共鸣。新闻较之这些媒介更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网和一个相对开放、平等并且更新快速的话语平台。这个平台包含了指向、沟通,支持、批判,有意图、有,有崇高也有媚俗,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这一点应该说是新闻独具的而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功能。我们分析新闻所独具的特征,应该深入探悉这个“网”和“平台”的独特价值。

  而新闻的传播特征就是最为熟悉的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公开性等。这些特征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但真实、及时、新鲜、公开只是构成新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真实性让新闻区别于电影、文学;及时性让新闻区别于历史;新鲜性让新闻区别于日常琐事和个人生活;公开性让新闻区别于内部通报、小道消息。但是正如上文所言,其他媒介也有对于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和公开性的要求,只是内涵有所不同,但对于一般受众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很容易与媒介产生混淆。只有把新闻的文本特征,新闻的功能特征和新闻的传播特征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才算完整的、深刻的把握了新闻的特征。

  今天的社会人都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真真实实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由大量信息充斥,经媒介描绘给我们的媒介世界。新闻学,说到底就是关于后者的科学描述与学术研究。作为研究者来讲,笔者既不敢妄自尊大,又不能妄自菲薄,所思所写,旨在帮助我们能更为深刻的和深入浅出的理解新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