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你不知道的科技
不管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卷、精雕细琢破冰而出的“冰雪五环”、还是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冰雪“中国门”和“中国窗”等等,这些都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风”表现手法,体现着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式浪漫”。
其实这些内容的展现,都离不开中国科技的支持,且这些只是开幕式上的科技展现。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也有很多科技的体现。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北京冬奥会的冰壶场地,选在了2008年提供“世界速度最快游泳池”的水立方,从游泳到冰壶、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运动项目的变化背后,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2015年,北京冬奥会刚申办成功,中国的设计师就想着如何将“水立方”改造成冬奥场馆。经过一系列方案的比较,世界冰壶联合会最终同意了设计师们的方案:利用可拆卸制冰系统,进行水冰转换实验和测试。
经过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大学和中建一局、商汤科技等科研团队近60天的协作。2019年底,一套包括可转换场地、可调节环境、智慧场景控制和增强观赛体验等关键技术的冬夏场景智能转换体系得以成功自主研发。
在冬奥会测试赛中,AI裁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在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等技巧性项目中,AI评分系统通过捕捉、记录运动动作,根据基础标准进行评分。
基于数字化和3D技术的AI裁判,可以克服高度、光线等复杂因素,捕捉在运动员的细微动作,通过回放和分解动作,还可以在赛前为运动员提供定制方案。
2022年1月21日,花样滑冰AI辅助评分系统1.0产品发布,由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共同发起。1.0产品能够通过平面视频判断运动员动作,抓取人和人之间的互动。
为了更加全面的公平,又启动了花样滑冰AI辅助评分系统2.0建设,AI头部企业第四范式将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等全面支持。在2.0版本中,这套辅助系统将能够通过人像捕捉,分辨运动员重合的场景,以3D形式呈现和评分。
这套辅助系统目前主要应用于赛前训练的评分和检测,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与深度学习,对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追踪,实现稳定性可视化的比赛评判。
一个半世纪前在报纸上看延期体育报道的观众当然不会想到,现代奥运开始的第125个年头,人们已经可以用电影般的效果和以4K/8K的超高清格式实时观看比赛。
北京冬奥会将通过阿里云向全球转播超过6000小时内容,这也是奥运首次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转播,部分重要赛事还将以8K格式转播。
同时,这一转播云技术还提供类似“时间“的高自由视角观赛特效,借助大规模,高并发,低时延的特性,将几十路高清画面实时传输,再由智能算法进行毫秒级合成和建模,将超慢动作、全景观看的电影特效式画面,带进冬奥赛事转播中。
北京冬奥会此次的转播,也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奥运转播将不再仅依赖卫星传输,而是通过奥运转播云,走向全球数十亿观众。
冬奥已来。事实上,不论是通信还是管理、医疗还是筹备,被技术赋能的服务最终都指向冬奥工作者、冬奥运动员的需求,指向人性化的需要——因为技术的逻辑,最终是人的逻辑。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的每一场奥运还会不断丰富更多科技的应用,从人眼观测到鹰眼定位,再到AI裁判;从延期传播到实时转播,再到转播上云;从文字记录到电视直播,再到VR观赛……竞技体育还在不断被技术赋能。
而对于中国来说,体育只是日益崛起的技术赋能的方向之一。在不远的将来,新的智能故事会被书写,关于技术革新的曙光将迎来续篇。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你不知道的科技
不管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卷、精雕细琢破冰而出的“冰雪五环”、还是展现中国…
- 2020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体育学)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专业人员的殿堂
- 崇文也尚武“学霸”也踢球
- 盘点2021东京奥运会上的“黑科技”
- Top 5!JSHS《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跻身SCI体育学期刊世界前五
- 当代明诚正式更名为“当代文体”
- 这届东京奥运会的黑科技真的野!
- 中国这本期刊跻身世界前三的SCI体育学期刊
- 探讨体育产业与科技产业结合的发展与机遇
- 科技化才是未来体育培训行业的趋势而不是线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