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技男女有别
刚刚结束的女足欧洲杯,不仅让女足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也让所有人看到了女子职业体育巨大的市场潜力。另外,这次女足欧洲杯让运动科技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女子职业体育已经开始受益于尖端科技。在这次欧洲杯夺冠的英格兰女足代表队,就是通过英足总与谷歌云技术的合作,让教练和球员能得到足够多的大数据支持,帮助她们在比赛中打出更好地表现。谷歌云(Goole Cloud)的球员表现系统(PPS)是其应用程序Helix的一部分,最近5年英足总一直在使用该程序,帮助各年龄组男女足代表队发展。
而女足欧洲杯的巨大成功,让运动科技界重新认识了人类的另一半。越来越多的运动科技公司开始增加对女子运动员的研究,特别是女足运动,希望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帮助女足运动保持火爆的发展趋势。
被昵称为“雌狮”的英格兰女足在本土举行的欧洲杯夺冠,引发了井喷式效应。所有人都开始关注女足乃至女子职业运动的方方面面,运动科技界也不例外。谷歌云的Helix程序目前追踪超过3500名职业球员,为英足总每天提供超过400场比赛的视频、数据和分析资料。此前运动科技几乎都集中运用在男子职业运动员身上,但现在,人们希望女子运动员也可以享受到运动科技带给男子职业体育的成果。
英格兰女足的夺冠,就是运动科技提升女足运动的成功案例。英格兰的女足球员可以像那些效力豪门的百万富翁男队球员一样,使用谷歌云的高科技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跟踪球员训练强度、营养、睡眠质量、恢复时间,甚至心理健康和医疗信息等指标,得出分析结果并给出改善意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于男子职业体育早已非常普遍,但在女足运动还仅仅是开始。只有身处豪门俱乐部的少数顶尖女足球员,才得以享受到这些高科技成果。
著名的德勤事务所预测,未来数年女子职业体育行业将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收益。长远来看,女子体育运动的商业增长空间比男子体育更大,因为她们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足够宽松的比赛周期和投资环境。而高科技将在女子体育运动的下一阶段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让女子职业运动的运动表现提升至少一个维度。女子运动特别是女足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大幅提升,就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和普通女性的参与度,自然也会为女足运动带来更多的商业收入。
此前在职业体育界男性都是占据主导性地位,特别是在足球、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等早已高度商业化的领域,由于拥有足够庞大的数据库支持,运动科技可以更好地为男性运动员服务。而因为缺少数据库支持,运动科技目前还无法做到像对男性运动员一样,为女性运动员提供足够精确和优质的高科技服务。
运动科技成果很少应用于女性,与很多高科技公司缺乏女性科学家参与其中,针对女性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关研究有直接关系。运动科技女性专家玛丽露·麦克法兰已在业内做研究长达12年,她于2009年创立了Vivo Girls Sports女子运动科技教育平台,2017年又创建了女子运动科技组织(WiST),旨在培养女性运动科技专家,鼓励更多女性进入该领域,针对女子运动员进行研究。
相比商业领域的差距,运动科技带来的数据化差距对女子运动而言更关键,因为它可能将让女子运动与男子运动的差距变得永久化。此前绝大多数运动科技和运动医学研究都只与男性运动员有关,意味着数据分析、可穿戴设备和其他性能表现指标都更有偏向于男性。女子运动员几乎被排除在相关试验、数据收集和分析之外,是这种差距大于其他领域的主要原因。
女性身材普遍比男性更矮小,体重也更轻,女足运动员更容易受到前交叉十字韧带(ACL)的损伤,但这并没有引起特别重视。另外,用于检测脑震荡的各种技术也都基于男性,针对女性的研究很少,这限制了高科技对女足运动员的有效性。运动科技公司Orreco的科学家戈德史密斯承认:长期以来业内就有认知误区,认为只要是对男子运动员有效的,必然对女性也有效。但进入21世纪逐渐开始的针对性研究显示,两者的差异非常大。
近年在欧洲尤其是英格兰方兴未艾地对头球与脑震荡和阿兹海默症相关联的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对女足运动员的数据收集。因为女性对脑震荡的反应不同,症状和之后恢复也不同,不能与男足运动员同一标准。目前被普遍使用的可穿戴设备,出厂设置也被认为是“中性的”,也就是默认相关指标对男性和女性是相同的。Whoop平台的数据科学高级副总裁艾米丽·卡铂蒂鲁普正在改变这一切,希望能让自家可穿戴设备的服务更有性别上的针对性:“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男性作为研究原型,只是假设女性本质上是身材更小的男人,但这被证明是错误的。”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运动科技男女有别
刚刚结束的女足欧洲杯,不仅让女足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也让所有人看到了女子职业体育巨大的市场潜力…
- 广义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Xin视频|高科技为学生开处方 体育课也能因材施教
- 体育遇上科技后一切运动都变得那么有趣!
- 加强体育教育科技来了!
- 中国科技期刊主编系列访谈视频:构筑石油科学 探索新生态
- 近7年我国科技期刊他引总频次年均增长17%
- 科技部等七部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 为中国能源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获“鸿雁奖”
- 市民体验科技体育魅力
- 体育类杂志投稿总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