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硬核”科技助力冬奥备战——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人工智能”“风洞”“雪洞”“大转盘”……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这些都成为备战的热门词汇。科技已经成为提升中国冰雪项目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任务,共获104个小项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含4个需通过北京冬奥会其他小项成绩再确认的“赛中赛”小项),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助力。科技力量在中国冰雪健儿备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二七国家冰雪运动科训基地,有一套新颖的科技助力系统,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四肢、躯干被简化成更加直观的线条,起跑、滑行、冲刺时的动作细节得到了更清晰、准确的呈现。而这套系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运动表现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通过拍摄运动员的动态视频,基于图像深度学习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分析,以此找出薄弱环节,指导运动员不断改进动作、提升成绩。

  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在二七基地训练期间,包括高亭宇在内的多名运动员都使用了该系统。通过系统分析的数据,国家体育总局邀请了包括苏炳添的教练兰迪·亨廷顿在内的其他项目、领域的专家对高亭宇的起跑动作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花样滑冰项目上,这一“硬核”科技助力花样滑冰训练。当今世界花样滑冰动作难度不断提高,更高难度的动作完成质量和能力都成为在比赛中取胜的关键之一。在训练中,如果运动员速度、角度或力量等方面有不足,以往国家队都是通过采集视频的方式来分析,但用肉眼和经验分析问题难免会出现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智能开始助力花滑训练。“发现问题很容易,动作歪斜、周数不够都能看出来,但问题出在哪儿,需要靠科研来研究。”花样滑冰国家集训队冰舞单人组主教练姚滨表示。

  一名优秀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起跳的滞空时间最长也仅为0.8秒。这一瞬间产生的速度、力量、角度,哪个环节有问题、需要改进等,在信息化采集后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生成各种力学数据,直观呈现出来。有了数据的支撑和算法的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显而易见了。剩下的就需要运动员调整姿态,修正发力方式、发力时间等,通过不断地尝试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中国冰雪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李洪刚介绍说:“拿到运动员训练视频后,我们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算法,把运动员三维的姿态和轨迹重现出来,也就是数字化。找到一组相对合理的参数或者参数区间,让运动员在这个数据的区间里去尝试。相对来说,成功概率就会比以前高得多,这是帮助运动员提升训练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这套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应用在我国多个项目的多支国家集训队,为运动员备战冬奥、提升训练质量、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了科学的支撑。(转自2月5日《中国体育报》16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