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费何以从“潜规则”上了台面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逐渐出现的一种反常现象。作为一些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版面费也成为学术界人尽皆知的“潜规则”。无疑,北京市强化对期刊出版的日常监管,将有助于学术期刊的规范化,维护学术尊严。
学术期刊由于其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决定了其发行面比较窄,发行收入比较低。同时,我国对于学术期刊的公费投入很少,也不可避免地使得这些期刊的经费较为紧张。适当收取版面费,或多或少地可以减轻经费不足带来的压力。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杀鸡取卵”似的敛财方式,不但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原则,威胁到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而且助长了权、学、钱“三角贸易”。可以想象,在金钱凌驾于学术之上的择稿标准下,稿件质量很容易打折扣,一些质量低下、观点错误的文章得以登上期刊,影响到学术的公正与纯洁。
学术期刊版面费愈演愈烈,根源在于当前我国不够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论文发表量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参照,也是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而职称又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住房补贴、学术声望等紧密相联。这就直接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晋升而搞“短、平、快”。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术期刊版面费应运而生。
显然,北京市强化对期刊出版的日常监管,确实有助于解决“学术垃圾”问题。但要看到,“版面费”的治理是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过程,更需要科研学术体制的根本改革以及诸多配套措施的跟进,比如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改革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期刊的经费投入,等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对学术期刊的有效管理,推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 标签:本站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