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去工业化”不可取
近日,有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能否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将是我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这一观点,再度将“去工业化”的话题点燃。此前就有观点认为,“去工业化”是优化提升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去工业化”是大势所趋。
这种观点,从逻辑上看似乎说得通,但其实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后期,而不是后工业化期。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门类广、规模大,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已占据高端位置,“大而不强”依然是中国工业的现实写照。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多门类仍然徘徊在中低端发展水平,补上高端制造业短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此背景下,过快或过早地“去工业化”,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当然,从经济学理论看,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业占比通常会出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但这都以制造业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等充分发挥为前提。如果这些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贸然“去工业化”,大幅降低制造业比重,经济发展很有可能就会陷入“空心化”,这方面的教训并不鲜见。
当前,之所以强调不能过早过快“去工业化”,是因为近年来一些地方过于强调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将其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地方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制造业,第三产业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如果服务业效率并没有实现同步提升,实体经济比重出现快速下降,从长远看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也给部分地区盲目“去工业化”敲响了警钟。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以及“十四五”期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者:顾阳)
- 标签:葬礼三件套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从巧克力到化妆品,都离不开的这种原材料,价格涨至10年最高!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分别是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大的棕榈油生产国,然而,疫情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棕…
- 6月16日财经早餐
- 2563张罚单彰显严监管态势不变
- 进一步释放在线消费潜力
- 又到年中议息周 美联储将怎样扇动“翅膀”?
- 优化环境强健“体格”
- 喜见“新”“老”粽子比翼齐飞
- 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作用明显
- “机割小麦配喷淋”是形式主义
- 千方科技股份回购实施完毕 斥资1.68亿回购1000万股
- 这个近300亿元的大项目,你参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