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呼吁农民工市民化:即使工资不涨都能提高消费27%
北京9月28日讯(记者 马常艳)“如果把农民工转化为城镇户口,即使工资没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25日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0”上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6个百分点,即使没有提高城镇化率,但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缺口”填平,也会有巨大的潜力。
蔡昉认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内需与外需、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政策彼此统一和相互促进的格局,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系列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新型城镇化是重要着力点之一。
蔡昉指出,近些年,我国更加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费需求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最终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需求因素。这一趋势性的变化,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性,是协调性和平衡性提高的表现,有挑战更有机遇。
蔡昉谈到,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6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及其预期因素导致非户籍人口的低消费倾向。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不完全城市化的堵点:永久居住地与工作地、户籍所在与常住地的不一致,加大不必要的季节性人员流动;遭遇突发事件后返乡和返城都更为困难,造成生活和工作异常,延误复产复工;许多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妨碍获得机会均等化。
“中国的城镇化率超60%,有40%的人住在农村,但是他们在居民消费中只占22%,很显然潜力最大的还是农村居民消费的提高,这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蔡昉认为,挖掘这个潜力,需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GDP增长同步,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新型城镇化。当前的任务就是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也是实现“双循环”的根本途径。
蔡昉分析称,城镇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越是完全的城镇化,以农民工落户为核心,越有利于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业兴旺,避免出现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的现场。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就地变更户籍身份”既解决不了农民工落户问题,且潜力已经逐渐用尽,应该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手,尽快消除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巨大“缺口”。
蔡昉还指出,户籍制度改革阻点是改革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地方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却不能获得全部改革收益,因而产生改革激励不相容。他认为,打破困局的关键是作出明确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安排。
- 标签:一起来看流星雨台词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从巧克力到化妆品,都离不开的这种原材料,价格涨至10年最高!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分别是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大的棕榈油生产国,然而,疫情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棕…
- 6月16日财经早餐
- 2563张罚单彰显严监管态势不变
- 进一步释放在线消费潜力
- 又到年中议息周 美联储将怎样扇动“翅膀”?
- 优化环境强健“体格”
- 喜见“新”“老”粽子比翼齐飞
- 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作用明显
- “机割小麦配喷淋”是形式主义
- 千方科技股份回购实施完毕 斥资1.68亿回购1000万股
- 这个近300亿元的大项目,你参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