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应对意外开支方面存在不足
7月31日,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2019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延迟消费的意愿略有下降(或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同时大家在应对意外开支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全国调查样本18600个
据悉,这是央行第二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全国共18600个样本。此项调查涵盖了金融产品认知与选择、财务规划、储蓄与物价、银行卡管理、反假货币、贷款常识、信用管理、投资理财、保险知识、金融教育和消费者基本情况等十一部分内容,从消费者态度、行为、知识和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定性分析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情况。
全日制学生最爱即时消费
从消费者态度看,消费者在金融态度方面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群体能够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个人信用;延迟消费的意愿则略有下降(或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其中全日制学生延迟消费的意愿最低。
从消费者行为看,整体上消费者在金融行为上有待加强,在阅读合同条款、为小孩上学储蓄、使用ATM 时的密码保护行为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在家庭开支的规划和执行、对账单的理解、信用卡还款方面的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应对意外开支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当询问消费者如果下个月有一笔约等于三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是否能全额支付这笔费用时,调查结果有35.40%的消费者选择了“完全可以”,39.76%的消费者选择了“或许可以”,19.11%的消费者选择了“可能拿不出”,有5.72%的消费者选择了“肯定拿不出”。与2017 年相比,消费者在应对意外支出方面有所改善,整体上完全能够应对三个月意外支出的比例提高了1.34%,但总体仍存在明显不足。
五大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显著相关
从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看,消费者整体上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银行卡、储蓄、信用知识方面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60%;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不同群体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消费者金融技能看,整体上消费者在理解金融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产品风险和收益、假币处理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在辨别非法投资产品和渠道、比较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有一定的掌握;而在冠字号码功能、银行卡使用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新版人民币防伪特征的掌握水平需要提高。
从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看,消费者最感兴趣的五大类金融知识依次是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银行理财产品、住房贷款、基金股票投资、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
从人口统计特征看,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在金融态度、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技能和金融知识需求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另一方面,调查报告通过构建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得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4.77,中位数为67.96,标准差为17.01,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上稍有提升。教育、收入、地域、年龄和职业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显著相关,性别对金融素养得分的影响有限。
通过本次调查,央行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应当持续跟踪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变化,为金融教育工作的统筹开展提供重要依据;二是要继续关注重点人群和区域的金融素养水平,结合群体特性开展适宜的金融教育活动,着重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三是要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利用数字技术的优良特性,开发更多与数字时代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工具。(文/本报记者 程婕)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