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小心缺“金”短两
黄金消费问题不断,和制作工艺到后期柜台保存保养均有关系,也就是说,整个质量控制流程没有做好。
近日,甘肃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称,抽检了50批次贵金属首饰及制品,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近两成。这些不合格黄金制品,涉及周大生、中国黄金、中国珠宝、中国金店等知名品牌。
对此,周大生在官网回应,不合格产品是因其陈列时间过长,经清洗抛光造成了重量偏差。且店员操作疏忽没有及时更新信息,造成了标牌与实际的重量偏差。
周大生的说法能否站住脚?黄金饰品消费有哪些猫腻?买到有问题的金饰,应该如何维权呢?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嘉炜律师认为,这次涉及的黄金品牌有些已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问题。问题的出现,和制作工艺到后期柜台保存保养均有关系,也就是说,整个质量控制流程没有做好。
知名贵金属专家、汇研汇语资产管理公司CEO张强也认为,大黄金品牌出事,主要还是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出了问题。
专家表示,当前金饰品市场中有很多猫腻要当心。
一是加工清洗有猫腻。通常情况下,加工或清洗中会有一些黄金被损耗掉,但损耗是微乎其微的。如果用“王水”清洗,金饰就能减肥一大圈。二是印记背后有猫腻。金属首饰的印记是指打印在首饰上的标识,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印记的内容包括厂家代号、纯度、材料等内容。有不良商家故意生产无印记或者标志内容不符规定的饰品。三是称重时有猫腻。黄金价格透明,进货渠道统一,所以大部分金店利润不高,但一些不法店主利用秤的误差截留、克扣买主黄金。四是用料里藏猫腻。有的千足金饰品掺杂使假,偷梁换柱。比如掺入铱、钌等密度较大但价格较低的金属,一克黄金300元至400元,一克铱50元至90元,有厂家把铱掺到黄金中,如果只兑上一点,不影响颜色,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成本就下来了,由此牟利。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