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建议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 孙建波:缺乏常识
作者孙建波:中阅资本创始人 原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有专家给出了四个改革建议:一是尽快落实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有关政策,快速解决制造业用工短缺问题。二是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现在我国房地产早已市场化,住房公积金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将之取消可为企业和职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三是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年金制度,并疏通企业年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机制。四是想方设法降低物流成本。建议重点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很遗憾,这4条,我一条也不同意。
疫情的影响之大,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的。专家的4条改革建议,长期看有点道理,放在当前疫情如山之时,这些政策建议恰恰都不对。
第一,当前制造业用工短缺,并非户口问题所致,而是各省市在防控疫情的措施上以邻为壑,过度设置壁垒、过度控制人员流动所致。如果身体健康的人员流动得到合理疏导,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也同样要进城务工。即便从长期看,农民工需要的也并非城市户口,而是城市的保障:只要在教育、医疗上给予农民工同等权利,户口就不重要了。中国人的春节大迁移,也并非户口问题,而是老家还有老父亲、老母亲,还有父老乡亲。每一个城市,都只是给青壮年上户口,而子女的入学难,想把父母的户口和社保迁入城市更是难比登天。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给个户口意义不大。
第二,没有必要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是缺乏常识才会给出这样的建议。公积金,一般来说是企业和员工都接受的税负较低的收入形式,最终是进了员工的口袋的。特别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积金,是可以看作免税的个人收入的。对于企业来说,这不是负担,是内含在与员工的工资谈判中的。对于大多数进城的农民工来说,公积金贷款仍然是很好的低息购房贷款,取消的话不利于其购房。公积金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负担,企业真正的负担,是社保。很多企业复工难,甚至处于停工状态,但社保却一分钱少不了。因此,应建议各地社保部门,受疫情影响的行业,直接免除上半年社保的缴纳。要知道,面对不可抗力,是企业承担了员工停业期间的成本,而这本该由类似“失业保障”之类的基金该承担的。如果社保只是可以缓交,对企业来说,负担一点也不会减轻,只是增加了破产道路上的社保负债而已。
第三,不该在这个时候鼓励企业实行年金制度。年金,说白了就是员工要把工资存一点起来。不少单位会给员工涨一点工资,不然员工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就下降了。这是一种员工自愿的储蓄行为,与本次疫情防控毫无关系,与疫情之下的股市涨跌也毫无关系。确实,地球植被破坏是地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但隔壁人家房子着火了,你还去谈多种树有利于缓解气候变暖,是毫无意义的。
第四,当务之急,并非想方设法降低物流成本,而是保障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转。这个时候,成本不可能不高。但成本高不是最可怕的,运转不畅甚至不正常才是最可可怕的。只要正常运转了,经济的纽带没问题了,经济就不会有问题。如果一味控制成本导致降低了效率,才是最大的问题。至于专家建议的“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去”,那是疫情之后的事,不着急,是明年乃至后年甚至更后面的事。疫情之下,是要先保障正常运转。
当前的疫情防控,有钟南山院士等专业人士在一线奋战,采取的措施一定都是最合适的。不是医学领域的人,不宜过多评论。作为经济工作者,对当前的疫情防控,从经济工作的视角,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强调管住人流的同时,一定要做好“服务型政府”。无论是对居民,还是对企业,都不能“一关了之”。要主动考虑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安全地复工复产创造条件。而不是以疫情为理由,设置明显不合理的条件,故意刁难企业。这样做,管控是简单了,企业就遭殃了。一个服务型政府,万不可如此。对企业的复工复产计划,要扶持到位、落实到位;企业不满意的,建立政府服务部门或人员的问责制,避免出现“一关了之”的懒政行为。
第二,针对本次疫情受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政策措施要一步到位。对于确实处于停业状态的企业或企业的某些岗位,员工按照停业状态支付停业薪酬,社保要全面减免,而不是延期缴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有针对性地支持这些真正受影响的企业,按照过去一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参考依据,对疫情之后的经营给予贴息贷款;对于疫情之后恢复生产的关键行业或重点扶贫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如果货币政策只是大水漫灌,财政政策只是洒香水,效果不会好。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第三,由各地省委书记牵头,成立复工复产的跨区域保障和对话机制。不仅每个城市要拿出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各省市之间还要建立对话机制。例如:江苏苏南一带的产业链极其发达,一个产品的零配件可能分布在苏州、常州、无锡三个城市的工厂里完成。如果没有跨地区的对话保障机制,各地“画地为牢”,那么基于产业链合作的“复工复产”就是一句空话。面对疫情,我们要做最严肃的打算,不能侥幸地认为过两周就能放松了。那么,也就要对“复产复工”这件事给予最大的重视。完整高效率的产业链,是中国制造的根基。只要全国各行业的产业链都能够做好整个链条的高效运转,中国制造就能屹立不倒。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