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垃圾分类 需直面这些痛点
6月25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对外发布。
6月28日,住建部明确将成都列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成都也将加快垃圾分类的步伐。
而目前在成都从事垃圾分类的从业者,在他们眼中推行垃圾分类又要直面哪些痛点?
痛点1:
回收不分类相当于回到原点
作为奥北环保CEO,汪剑超于2017年开始从事垃圾分类,并在成都共设立了265个点位。
在近两年的垃圾分类尝试和推广中,他有自己的感悟,譬如有的市民尝试垃圾分类,但之后却发现,“不管扔在哪个分类的垃圾桶里,最后垃圾车都混装在一起运走的。”汪剑超说,这也极大打击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让市民对垃圾回收行业产生了一定误解。
不仅垃圾前端的分类十分重要,需专业机构认真梳理,后续还应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分类处理。
“若要整个垃圾分类进入常态化,还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来监督执行,包括后续垃圾车数量的多少,是否成为标配、路线等,都应该纳入相关的政策法规中。”汪剑超建议。
而谈及近日垃圾分类被全民热议,汪剑超却显得异常冷静,他认为虽然这段时间热议众多,但不代表垃圾分类已经是风口了。“从长远来看,当垃圾分类时代到来,后续环节也应该跟上,包括在小区等地的垃圾桶摆放,物业人员的管理等,下游厂家相应的处理能力和规范等,都应配套升级。”
而整个行业发展要考虑到项目的长期性,就得回归垃圾分类的本身,提高运营管理能力,让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回收中来。
痛点2:
垃圾回收站选择政策不太明朗
在2017年,成都市开始试点楼宇垃圾分类。废宝科技的任强是最早参与者,而他进入垃圾回收行业已经有近10年时间。
“成都现在已经有线上的垃圾回收平台,市民通过公众号预约,就可预约从业人员上门回收。不过覆盖面不是很大,几十万户家庭。”任强认为,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回收的过程中,社区的垃圾回收站点建设非常重要。
根据规划,成都到2020年,每个社区至少设置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站,实现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率达到29%以上。
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不小。“落地很困难,目前,我们只建立了六七个,还主要集中在三环以外。”任强分析说,一方面在居民楼下建立站点,部分市民接受度不太高: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对回收站点的选址落地政策不太明朗。
不过任强认为,在全产业逐步升级过程中,也会创造出很多商业机会,包括前端垃圾收集分类,下游的垃圾处理、再生技术,都会因为垃圾而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痛点3:
风口潮起潮落 切忌一味追求变现
“成都在湿垃圾处理上也有试水,一个处理器主要用于食物垃圾的粉碎处理,安装于厨房水槽下方,与排水管相连,市民按一下,便可快速处理家庭里面的湿垃圾。”魔法超人创始人刘宗奇说,家庭的湿垃圾产量大,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如何帮助垃圾回收从业者更加体面一点?在刘宗奇看来:把垃圾变得不那么臭不那么脏算是一个目标。
垃圾分类的呼吁和尝试,推行多年,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居民的垃圾回收意识不强,这需要市民、政府部门、企业等合力协同。
垃圾分类热的风口,潮起会潮落。尤其是企业要注重给用户创造价值,“如果我们创造的价值不大,亦或一味依靠政府支持,那么企业很难长久。我们需要更多地沉下来,钻研技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商业变现。”(记者 申梦芸 朱珠)
原标题:成都被列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 垃圾分类 需直面这些痛点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