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

文体常识包括哪些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文体活动的意义

  踏石留印的《足迹》记载着一个一个精彩动人的北京工美人和著名工匠的故事,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照片记录着这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走过的光辉历程

文体常识包括哪些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文体活动的意义

  踏石留印的《足迹》记载着一个一个精彩动人的北京工美人和著名工匠的故事,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照片记录着这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走过的光辉历程。这些珍贵的史料印证着,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工匠“智造”的历史,也是一部技艺传承文化的历史。

  中国工艺美术品举世闻名,中国工匠制作技艺也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中国匠人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物品,不仅满足艺术观赏和实用需要,而且精品多被收藏。至今世界上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以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京故宫等著名博物馆的藏品中,都有中国工匠的上乘之作。可以说,中国工匠制作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选料精良、设计精美、制作精工的工艺美术品独树一帜,其中就包括了从历代“宫廷造办”到当今北京工美“国礼造办”的诸多精品。

  中华民族的精耕细作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孕育着深厚的工匠文化。历史上,工匠们的创新发明,犹如一粒粒明珠贯穿于历史长河之中。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种世界级建筑杰作的优秀民间工匠。当今北京工美名匠和一大批中国工匠在弘扬工匠精神热潮中,率先推进技艺传承与创新,精品迭出,精制国礼,惊艳世界。这都说明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有工匠精神代际相传的潜质,今天《足迹》做的就是将这种精神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

  中国工匠精神,狭义地讲,是指工匠们以忘我的劳作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广义地讲,是指中国工匠在传承中吸收新的养分,推陈出新,也可称为创新。概括地说,工匠是技能,精神是品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创新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精度之高,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居于世界工艺美术品最高水准之列。北京工美集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品设计创作和精工制作的高技能人才,一批批大师级人物、优秀技师以及可预见的工美技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使中国工艺品设计思想、生产技艺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带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进步、提升、创新和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国工匠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经历了一个“制造”中配合着“智造”的渐变发展过程。一件件精美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一道道精湛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的融合,无一不是中华技艺的典范,暗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其精髓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每件精选材料,由优秀技师乃至名师手工精细雕刻,古风古韵,又融入现代审美风格,新潮浸入,风情别样,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弘扬工匠精神尤其需要复兴工匠文化,唤醒全社会认识工匠、尊重工匠、厚待工匠、崇尚工匠的风气,也激励工匠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也是编辑《足迹》的初衷。

  激励工匠精制作品的消费文化。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卖方市场下的数量型消费产品文化,正在被买方市场下质量型消费文化替代。丰富的产品供给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企业追求品质、品牌。可以说,历代工艺美术精品都是世界名品。如今,《足迹》中记载的领军人物,徐锋领衔制作的“四大国宝”,王伯华带领团队创出的“金牌地毯”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张淑荣组织制作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鸣主持设计的“北京奥运徽宝”、“四海升平”、国礼“和平尊”等都是精妙绝伦的作品,有的堪称惊世之作。总体上看,北京工美技能大师工作室精制的名品,也具备了推进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条件,使中国传统技艺和现代精工制造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成为世界品牌,这也是北京工美乃至中国工美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买方市场下,口碑好的品牌,消费者往往对其作品精工细做和顾客至上的理念非常认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复兴工匠文化意味着要厚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土壤,荡涤假冒伪劣,抑制粗制滥造,提升精工精制。

  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讲过,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外在压力。而卖方市场上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消费行为,正在成为过去,要鼓励大众逐步养成“讲究”的消费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讲,“讲究”的民族,才更有工匠精神,才能积淀工匠文化。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北京工艺美术品延绵到现在,最令消费者信服的是从设计、选料、加工到打磨、抛光一系列工艺过程中的“讲究”。

  倡导精工文化。精工制作和服务周到才能使作品成为名品,才能在走向国际中被人尊崇。精工标准的刚性与适应市场的弹性是一致的。北京工美女企业家孙晓兰研究美国市场创出佳绩,她发现众多的节日礼品里有中国工艺美术品开发创新的空间,找到东方工艺品与西方市场的接榫点。

  复兴工匠文化就要构建尊重和奖励工匠的价值文化。改革我国现行的人才体制机制,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尊重和奖励高技能人才。优秀技师可以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使技师和工程师享有同样的社会认可和待遇。从制度设计上,要校正那种轻视动手能力培养、轻视技能人才地位的价值取向。我国匠人多是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又有文化。这些人中不乏勤学苦练、技艺超群的人才,有些绝活儿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经过技能武装,他们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的宝贵人力资源。北京工美技校学生在大师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参加燕京八绝“红星杯”竞赛,得到了许多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好评。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获奖者被评为技师,给予他们优秀奖励和相应技术职称,乃利国聚才之道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这也有利于崇尚技能,抑制浮躁文体常识包括哪些。

  “燕京八绝”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工美史上的丰碑,其精致的器型和内在缜密的勾连结构,尤其是雕刻、錾刻的人文故事和图纹样式,形成了丰富的工美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工美艺术特色,寓于作品中独特、儒雅的人文精神,不仅反映出中国历代工匠和文人的思想追求,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至到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进而欲品味儒雅的文化生活,使“燕京八绝”再度以“传统时尚”成为一种追求。透过器物本身,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主脉是工美文化。

  明清工艺美术品中儒雅、洒脱、飘逸、雄浑、精巧等文化特质,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幅雕刻在象牙上、錾刻在花丝镶嵌上的人文故事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文体活动的意义。即使是探索和发展中的新潮工艺美术品,也崇尚有度,恪守“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的原则和意趣。从过去的书斋到当今的大堂,“燕京八绝”工艺美术品都充分体现着文化复兴的精神内涵与工匠和文人的造物理念、时代风韵和文化气息。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工美作品,虽然它们已褪色斑驳,有些甚至松散残缺,但其文化特色依然牵动着现代人的心。儒雅的灵魂,是当代工美艺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虽然一百多年来西风东渐,有时似乎在逐渐远离自己的工美文化,但是,今天面对我们民族丰厚而经典的文化遗产,人们的心中依然升起无限的敬意。唯有潜心研究和不断吸收优秀民族文化精髓,才能使经典的工美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新的生机。

  如果说传承是对前人文化成果的接收,创新便是在科技信息化时代中的大胆前行。《足迹》中充满着传承与创新,如影随形,标新立异,互促共进。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工美得以延展和维新的源泉,今天仍然是中国工艺美术品持续走强、旺盛不灭的生命力。米振雄的“米氏”景泰蓝、霍铁辉的无丝珐琅画、满建民的“嵌漆”雕漆工艺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传承与创新犹如沃土与大树的新芽。传承是大地承接了熟透而坠落的果实,不断进化为肥沃的土壤;创新是根系饱吸土壤的养分经过树干的消化吸收后,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树萌发出全新的枝芽。工艺美术品中蕴藏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意境,唯有仔细品赏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中国工匠长期晕染和吸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沐浴中国现代的科学思想,融入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新时代工艺美术品创新在继承中国儒雅文化品质的同时,突显现代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进步,以开拓的功能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新一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魅力。

  中国工匠一直以精工制作著称。直至当今,北京工美大师们的作品选料精当,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结构牢固,纹饰精美,舒适耐用,即使当今使用机器辅助的精工制作,也都体现着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守正出奇。

  复兴工匠文化也是树立一种工匠自信,传承技艺意味着文化的延绵不断,中华技艺之所以几千年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承载中国工美文化的、精美的生活器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初,欧洲工业中机器制造的猛烈冲击,使欧洲家具制造的传统手工工艺体系不复存在,以机器和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家具充斥着市场。但有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很快意识到农业文明时代千锤百炼的手工艺中包含着杰出的设计思想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是现代工艺生产所不能取代的。遍布的机器制造和精致手工艺的快速消失,唤醒了人们对经典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建和保护。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弘扬工匠精神的底气是工匠文化,基石是工匠制度。无数事实证明,有了制度才能使热潮持久、公正、远行。只有构建工匠制度,才能激励更多的工匠乃至名匠辈出。建设中国工美工匠队伍,离不开工匠制度的支撑。工匠制度所起到的稳定性、公平性、长远性的吸引力,恰恰就在于此。

  中国工匠制度古来有之。战国时期,秦国武器之所以精良于他国,就在于秦国在每件武器上,都刻上工匠的名字。从掌印的工师到每个制作的工匠,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可以找到每位兵器制造者,并看出其技能优劣情况。这种制度激励和保障众多工匠能够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元代建立了匠户制度。明代为满足社会上层对精美工艺品越来越多的需求,国家就对匠人有过统计,将匠人作为掌握技能的人力资源放到突出位置。清代改革匠役制度,使得众多手工艺人可以放手发展。时期工艺美术创作也未间断,并得到一定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明显有西方文化的影子或受其影响被认为不中不洋,但终究是对中西结合的一种探索。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企业普遍建立八级工匠制度。北京工美就有著作中褒奖过的杨士惠等一批名匠。

  目前,我国有上千家工艺美术企业,有数万名技工。随着经济转型,促进技术工人提升技能,中国制造呼唤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恰逢其时,建立工匠制度,必不可少。构建工匠制度,支持众多技工成长为技能大师,将推动我国进入由“速度为王”转到“品质至上”的时代,从产品转到精品的时代,从中国制造转到中国智造的时代。

  《足迹》中大师的成长历程证明,构建工匠制度,首先要激发青年人学技术的热情,基本途径是加强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与大城市落户挂钩的做法,让职业院校成为市场之需、学技之所、成才之路、创业之基的工匠摇篮,让更多青年人看到学技术的红利,走技能成才、技能创业之路。工匠成长要有精神激励,工匠辈出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待遇和社会认可。当年八级工匠是企业的技术大拿,与工程师的地位和收入不相上下。世界大多数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德国技工的收入不比大学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高级技工更是企业之宝,他们的收入更高,享受高品质生活。

  构建工匠制度,就是要搭建让技能成就青年未来的平台。让青年人看到,学技术就有回报,干好活儿有发展,掌握绝技就能出彩人生。

  古往今来独具匠心出人才。匠心通常指能工巧匠巧妙构想的心思。历代大师匠心独运各有巧妙之处。穿越《足迹》中讲的故事,通篇贯穿着工匠精神,根本上说也是一颗匠心的坚守,体现着华夏劳动的智慧和中国工匠的智造。

  要有匠心须有信心,这种信心是工匠对从业预期目标的心理认可。这种自信心也是成才的奠基石。《足迹》中的大师正是踏着自信心的阶梯一步一步攀登,淬炼心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波折、受得住赞誉、去得掉浮躁,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了自信心才能在重复性的劳作中有坚守,才会在反复磨炼中有发现,才可能发现差异中有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寻求到匠人的乐趣,实现自己所期望的梦想。这种自信心也是避免在起伏中“自己被自己击倒”的定力。张铁成是“奥运徽宝”的玉雕国手,他纯粹治玉,不忘初心,倾尽一生只关注玉雕这一件事。雕制“奥运徽宝”时,他将自己封闭起来,憋着一股子劲儿,加班加点,精雕细琢,把对奥运的期盼之情全部倾注和凝聚在精雕细琢中。遇到玉雕市场低潮时,大潮倾泻而下,能否逆水行舟,他想得最多的是技艺传承、责任担当。匠心先是虚心。虚以待物,不苛求前人。保持谦虚的心,才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发现世界、理解世界。匠人眼要放得高,心须放得低,唯有此,才能更深地理解与感悟前辈与他人的高超技艺。

  匠心需要坚守。如果不品尝寂寞怎能守得住繁华,如果不经历磨炼,何以取得成功?十多万字的《足迹》告诫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打败你的往往不是有始而是无终,年轻匠人更要拿出匠心需要的坚守来拥抱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有了自信心就要调整好初入门学技艺的心态,沉下心、蹲下身,勤跟实践学、常跟能工巧匠学,多历练才能快提高,抓住一切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机遇。用心去做,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坚守下去就能在精彩人生中点亮自己。

  匠心是恒心。《足迹》中的大师不管是学习某种技艺,抑或研发某种产品,再或者开发某个项目,大多开头的时候都是信心十足,动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新的课题,历经沧桑,虽然各种挫折不断蚕食他们的精力,但显示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受力。恒心在匠人漫长的从业中往往显得比更重要,如果是一场百米冲刺,恒心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且很有可能是尚不知目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马拉松,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发展机会拼命奔跑。恒心更能考验匠者的毅力。参与北京工美打造“百亿集团”的企业经营者王健,被誉为北京工美教育卓越园丁的么红,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的孟剑锋等,都为北京工美的发展多年呕心沥血,终成为这场马拉松中的优胜者。

  《足迹》中反映出工美大师创业成才的轨迹,这些名匠创业初期,饱受人们的质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成才的路没有那样的平顺,刚开始大都是在付出,在扎扎实实地打基础,有时候需要反复琢磨,很多时候是独自面对工具反复操练,在反复中发现了差异就产生了发现不同的,有了就会主动克服困难,寻找创新点,逐渐地,用娴熟的技艺武装起来的独门手艺,不仅能精确地表现自我感觉,还能生动地体现顾客变动不拘的心思。现如今,匠心这个词已经被回炉重炼甚至加以修饰,越来越多的人对它有所偏爱,细细琢磨却是那浮躁的物质太多地打扰了人天生的悟性,唯有专注精致才会有更多的人尊重匠人的高超手艺。做一个匠人,炼一颗匠心,有很多人曾经内心渴望像匠人那样有一门可与社会交流与外界比拟而让人羡慕的手艺。从《足迹》记录的成功匠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羡慕的手艺本身就是专注精致背后存有宁静和坚守,巧夺天工带来创作的乐趣。这是种追求改进、反复摸索、创新无止的创作生活方式。匠人坚持梦想才能将精致演绎成现实,让流行趋势与中国传统技艺巧妙结合,这样才能从发现差异到改进作品中进而发展到创新。当匠人的作品得到好评时,他们都会从心里腾起一股莫名的激励和慰藉。

  匠心需要专注。塌下心来,做一名真正的匠人,拥有一颗纯粹的匠心。专注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如果你对一件事特别感兴趣,再累也不觉得枯燥。使专注执着融进你的血液里,才能保持不满足的心态和追求独具匠心的持久,才能应对社会上纷繁喧嚣的环境,追求匠人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有了真正的专注和热爱,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你所有的专注,都只是为遇见更美好的发现。你只有在专注中,才能用精湛的技艺成就你的作品,赋予它新的生命。唯有用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擦亮“中国制作走向中国精造的品牌”。既然选择了工匠人生,那就要风雨兼程,匠心筑梦,让匠人在人生中出彩。

  匠心是细心。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对于技术和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必不可少。程淑美以做观音见长,被誉为“程氏花丝”。她从小时涂鸦开始有了艺术梦,设计制作的《大关公》《童子拜观音》广受业界好评。殷秀云将牙雕技术巧妙用在雕漆上,创新性地将多种技艺融合,体悟到艺术的深处是相通的。崔奇铭跟玉结下不解之缘,冥冥之中悟到玉德修身,人琢玉、玉磨人,玉的生命就是琢玉人的生命。他拿到毛料“相玉”、构思设计、量材思艺、变瑕为瑜,力求将美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他们常常在细微之处方显功底,不因为小瑕疵而将就,成为将“将就”变成“讲究”的当代名匠。

  工匠须“惜料如金”。在制作器物时,根据材料“定制”加工手法,且制作时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错和失误。拿到一块“海黄木”或象牙、和田玉,要细细地“读”材料,根据材料的密度、硬度、纹理和弹性等自然性状,决定在加工时或巧雕或打造各种自然形态。与此同时,得根据各部分材料的不同功能,考虑将连接设置成何种结构,就像天对地、阴对阳一般默契文体活动的意义。此外,在制作时还得考虑木料的热胀冷缩原理,以防因天气变化引起伸缩,使器物连接松动或走形。

  匠心也是上进心。不断追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是匠人成才的轨迹。匠人要做到虚心、恒心、细心,才能谈得上创新。这种创新是浴火后的新生,是锤炼后的淬火,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洒脱心态。《足迹》中大师们留下的这种智慧、这种精神,需要后人去珍惜和传承。

  匠心需要敬畏,担得起责任才能找寻到自我。在产品制作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有敬畏之心。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寻求改进,探索创新,往往不经意间就可有新的发现,改进创新后便可创作出极致的作品,获得非凡的成就。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坚守住“底线”,才能尊重和恪守规则,才能工作执着,才能打造出绿色、实用、便捷文体活动的意义、优质、时尚的产品。正如人们总是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用责任感和使命感去锻造精美的作品,成就匠人的梦想。为作品注入了灵魂、融进了人性、赋予了生命,就为作品贴上了传承与创新的标签。在成为大国工匠的梦想彼岸,一个有情怀、有信心、有坚守、有敬畏、有责任感的青年学子心存梦想,就应朴实而炽热,勇敢而坚贞。此刻,你们已在灵魂中种下一颗火红的匠心,等待喷薄欲出的时刻。

  北京工美作为东方工艺美术的代表,它所体现的中国工美特色鲜明又自成体系,与西方工美风格迥异。尤其从明清到现在,精美的工艺品以其比例优美、工艺精湛、结构奇特、艺术成熟及风格质朴,吸引着无数爱好者。

  北京工美是个博物馆,陈列着历代大师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杰作;北京工美是一座熔炉,淬炼着一批批有志成才的创业者,他们历经磨炼、勤学苦钻,终成当代工美行业中的翘楚;北京工美是个学校,一批批大师带徒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高徒出新,前创后继,造就了一批传承工艺美术的高技能人才。北京工美走过的是发展工美事业的创新之路,在保留中国传统优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文体活动的意义。

  北京工美集团李节董事长讲,北京工美大师人数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正在搭建起传承与创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大平台,打造有自主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文化创意产业集团。让工美艺术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工艺品需求中,希望中国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件工艺美术品,也希望世界每个城市都能欣赏到北京工艺美术品。

  总之,这些中国工匠不断追求精致和完美,将文化、艺术、技能融进家具的每一个部分,将人文情怀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

  口述史为口碑史学,国际上是一门学科。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建立了口述史学科,由记文到录音录像,是文化传承领域的一个飞跃。历史多偏重于记录上层的活动和认知,以往也多偏重于社会精英的活动记录,而对于工匠等手工制作的活动物传较多,口述史较少,即使有,也多是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这些年来,写工美制作的文章有很多,大都是出于文人的笔下,为了真实记录著名工美大师苦练技艺的亲身经历和体悟,鲜活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资料必不可少。《足迹》以自己口述的方式记录着这些大师历经坎坷而信念不倒,久经淬炼终成翘楚的点点滴滴。近年来,我到张同禄、李春珂、柏德元、张铁成、李佩卿、王树文、钟连盛、苏然、赵春明、袁长君、崔西伦等大师工作室,参与他们的艺术研讨和产品展示等相关活动,听取他们自述技艺传承历程和讲述最兴奋的事及最遗憾的事,也听北京工美集团总经理魏连伟说,这里有北京工美技校科班培育出的骄子,也有师傅带徒弟勤学苦练的大师。从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深感中国工匠是一个新的“景象”,许多感人的故事鲜为人知,需要将他们的活动由其自身口述真实地记录下来,使历史更加全面客观。北京工美集团编辑著名传承人口述史,继开篇之后,《足迹》第二辑以独特的视角把中国工匠的创业历程以及感人故事展现给世人,以后还会陆续收录一批在中国工艺美术技艺传承创新中走在前列的人物,努力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为复兴中国工匠文化添砖加瓦。

  踏石留印的《足迹》记载着一个一个精彩动人的北京工美人和著名工匠的故事,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照片记录着这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走过的光辉历程。这些珍贵的史料印证着,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工匠“智造”的历史,也是一部技艺传承文化的历史。

  中国工艺美术品举世闻名,中国工匠制作技艺也闻名于世。千百年来,中国匠人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精美物品,不仅满足艺术观赏和实用需要,而且精品多被收藏。至今世界上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以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京故宫等著名博物馆的藏品中,都有中国工匠的上乘之作。可以说,中国工匠制作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选料精良、设计精美、制作精工的工艺美术品独树一帜,其中就包括了从历代“宫廷造办”到当今北京工美“国礼造办”的诸多精品。

  中华民族的精耕细作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孕育着深厚的工匠文化。历史上,工匠们的创新发明,犹如一粒粒明珠贯穿于历史长河之中。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种世界级建筑杰作的优秀民间工匠。当今北京工美名匠和一大批中国工匠在弘扬工匠精神热潮中,率先推进技艺传承与创新,精品迭出,精制国礼,惊艳世界。这都说明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有工匠精神代际相传的潜质,今天《足迹》做的就是将这种精神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

  中国工匠精神,狭义地讲,是指工匠们以忘我的劳作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广义地讲,是指中国工匠在传承中吸收新的养分,推陈出新,也可称为创新。概括地说,工匠是技能,精神是品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创新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精度之高,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居于世界工艺美术品最高水准之列。北京工美集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品设计创作和精工制作的高技能人才,一批批大师级人物、优秀技师以及可预见的工美技术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使中国工艺品设计思想、生产技艺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带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进步、提升、创新和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国工匠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经历了一个“制造”中配合着“智造”的渐变发展过程。一件件精美的中国工艺美术品,一道道精湛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的融合,无一不是中华技艺的典范,暗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其精髓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每件精选材料,由优秀技师乃至名师手工精细雕刻,古风古韵,又融入现代审美风格,新潮浸入,风情别样,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弘扬工匠精神尤其需要复兴工匠文化,唤醒全社会认识工匠、尊重工匠、厚待工匠、崇尚工匠的风气,也激励工匠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这也是编辑《足迹》的初衷。

  激励工匠精制作品的消费文化。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卖方市场下的数量型消费产品文化,正在被买方市场下质量型消费文化替代。丰富的产品供给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企业追求品质、品牌。可以说,历代工艺美术精品都是世界名品。如今,《足迹》中记载的领军人物,徐锋领衔制作的“四大国宝”,王伯华带领团队创出的“金牌地毯”,张淑荣组织制作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鸣主持设计的“北京奥运徽宝”、“四海升平”、国礼“和平尊”等都是精妙绝伦的作品,有的堪称惊世之作。总体上看,北京工美技能大师工作室精制的名品,也具备了推进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条件,使中国传统技艺和现代精工制造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成为世界品牌,这也是北京工美乃至中国工美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买方市场下,口碑好的品牌,消费者往往对其作品精工细做和顾客至上的理念非常认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复兴工匠文化意味着要厚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土壤,荡涤假冒伪劣,抑制粗制滥造,提升精工精制。

  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在研究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时讲过,日本妇女在购物时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是日本厂商改进产品质量的外在压力。而卖方市场上的“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消费行为,正在成为过去,要鼓励大众逐步养成“讲究”的消费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讲,“讲究”的民族,才更有工匠精神,才能积淀工匠文化。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工匠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北京工艺美术品延绵到现在,最令消费者信服的是从设计、选料、加工到打磨、抛光一系列工艺过程中的“讲究”。

  倡导精工文化。精工制作和服务周到才能使作品成为名品,才能在走向国际中被人尊崇。精工标准的刚性与适应市场的弹性是一致的。北京工美女企业家孙晓兰研究美国市场创出佳绩,她发现众多的节日礼品里有中国工艺美术品开发创新的空间,找到东方工艺品与西方市场的接榫点。

  复兴工匠文化就要构建尊重和奖励工匠的价值文化。改革我国现行的人才体制机制,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尊重和奖励高技能人才。优秀技师可以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使技师和工程师享有同样的社会认可和待遇。从制度设计上,要校正那种轻视动手能力培养、轻视技能人才地位的价值取向。我国匠人多是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又有文化。这些人中不乏勤学苦练、技艺超群的人才,有些绝活儿甚至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经过技能武装,他们将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的宝贵人力资源。北京工美技校学生在大师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参加燕京八绝“红星杯”竞赛,得到了许多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好评。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获奖者被评为技师,给予他们优秀奖励和相应技术职称,乃利国聚才之道。这也有利于崇尚技能,抑制浮躁。

  “燕京八绝”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工美史上的丰碑,其精致的器型和内在缜密的勾连结构,尤其是雕刻、錾刻的人文故事和图纹样式,形成了丰富的工美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工美艺术特色,寓于作品中独特、儒雅的人文精神,不仅反映出中国历代工匠和文人的思想追求,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至到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进而欲品味儒雅的文化生活,使“燕京八绝”再度以“传统时尚”成为一种追求。透过器物本身,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主脉是工美文化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

  明清工艺美术品中儒雅、洒脱、飘逸、雄浑、精巧等文化特质,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幅雕刻在象牙上、錾刻在花丝镶嵌上的人文故事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即使是探索和发展中的新潮工艺美术品,也崇尚有度,恪守“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的原则和意趣。从过去的书斋到当今的大堂,“燕京八绝”工艺美术品都充分体现着文化复兴的精神内涵与工匠和文人的造物理念、时代风韵和文化气息。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工美作品,虽然它们已褪色斑驳,有些甚至松散残缺,但其文化特色依然牵动着现代人的心。儒雅的灵魂,是当代工美艺术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虽然一百多年来西风东渐,有时似乎在逐渐远离自己的工美文化,但是,今天面对我们民族丰厚而经典的文化遗产,人们的心中依然升起无限的敬意。唯有潜心研究和不断吸收优秀民族文化精髓,才能使经典的工美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新的生机。

  如果说传承是对前人文化成果的接收,创新便是在科技信息化时代中的大胆前行。《足迹》中充满着传承与创新,如影随形,标新立异,互促共进。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工美得以延展和维新的源泉,今天仍然是中国工艺美术品持续走强、旺盛不灭的生命力。米振雄的“米氏”景泰蓝、霍铁辉的无丝珐琅画、满建民的“嵌漆”雕漆工艺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传承与创新犹如沃土与大树的新芽。传承是大地承接了熟透而坠落的果实文体常识包括哪些,不断进化为肥沃的土壤;创新是根系饱吸土壤的养分经过树干的消化吸收后,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树萌发出全新的枝芽。工艺美术品中蕴藏的艺术内涵和审美意境,唯有仔细品赏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中国工匠长期晕染和吸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沐浴中国现代的科学思想,融入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新时代工艺美术品创新在继承中国儒雅文化品质的同时,突显现代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进步,以开拓的功能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新一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魅力。

  中国工匠一直以精工制作著称。直至当今,北京工美大师们的作品选料精当,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结构牢固,纹饰精美,舒适耐用,即使当今使用机器辅助的精工制作,也都体现着工艺美术精益求精的守正出奇。

  复兴工匠文化也是树立一种工匠自信,传承技艺意味着文化的延绵不断,中华技艺之所以几千年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承载中国工美文化的、精美的生活器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初,欧洲工业中机器制造的猛烈冲击,使欧洲家具制造的传统手工工艺体系不复存在,以机器和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家具充斥着市场。但有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很快意识到农业文明时代千锤百炼的手工艺中包含着杰出的设计思想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是现代工艺生产所不能取代的。遍布的机器制造和精致手工艺的快速消失,唤醒了人们对经典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建和保护。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弘扬工匠精神的底气是工匠文化,基石是工匠制度。无数事实证明,有了制度才能使热潮持久、公正、远行。只有构建工匠制度,才能激励更多的工匠乃至名匠辈出。建设中国工美工匠队伍,离不开工匠制度的支撑。工匠制度所起到的稳定性、公平性、长远性的吸引力,恰恰就在于此。

  中国工匠制度古来有之。战国时期,秦国武器之所以精良于他国,就在于秦国在每件武器上,都刻上工匠的名字。从掌印的工师到每个制作的工匠,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可以找到每位兵器制造者,并看出其技能优劣情况。这种制度激励和保障众多工匠能够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元代建立了匠户制度。明代为满足社会上层对精美工艺品越来越多的需求,国家就对匠人有过统计,将匠人作为掌握技能的人力资源放到突出位置。清代改革匠役制度,使得众多手工艺人可以放手发展。时期工艺美术创作也未间断,并得到一定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明显有西方文化的影子或受其影响被认为不中不洋,但终究是对中西结合的一种探索。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企业普遍建立八级工匠制度。北京工美就有著作中褒奖过的杨士惠等一批名匠。

  目前,我国有上千家工艺美术企业,有数万名技工。随着经济转型,促进技术工人提升技能,中国制造呼唤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恰逢其时,建立工匠制度,必不可少。构建工匠制度,支持众多技工成长为技能大师,将推动我国进入由“速度为王”转到“品质至上”的时代,从产品转到精品的时代,从中国制造转到中国智造的时代。

  《足迹》中大师的成长历程证明,构建工匠制度,首先要激发青年人学技术的热情,基本途径是加强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与大城市落户挂钩的做法,让职业院校成为市场之需、学技之所、成才之路、创业之基的工匠摇篮,让更多青年人看到学技术的红利,走技能成才、技能创业之路。工匠成长要有精神激励,工匠辈出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待遇和社会认可。当年八级工匠是企业的技术大拿,与工程师的地位和收入不相上下。世界大多数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德国技工的收入不比大学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高级技工更是企业之宝,他们的收入更高,享受高品质生活。

  构建工匠制度,就是要搭建让技能成就青年未来的平台。让青年人看到,学技术就有回报,干好活儿有发展,掌握绝技就能出彩人生。

  古往今来独具匠心出人才。匠心通常指能工巧匠巧妙构想的心思。历代大师匠心独运各有巧妙之处。穿越《足迹》中讲的故事,通篇贯穿着工匠精神,根本上说也是一颗匠心的坚守,体现着华夏劳动的智慧和中国工匠的智造。

  要有匠心须有信心,这种信心是工匠对从业预期目标的心理认可。这种自信心也是成才的奠基石。《足迹》中的大师正是踏着自信心的阶梯一步一步攀登,淬炼心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波折、受得住赞誉、去得掉浮躁,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了自信心才能在重复性的劳作中有坚守,才会在反复磨炼中有发现,才可能发现差异中有创新,才能在创新中寻求到匠人的乐趣,实现自己所期望的梦想。这种自信心也是避免在起伏中“自己被自己击倒”的定力。张铁成是“奥运徽宝”的玉雕国手,他纯粹治玉,不忘初心,倾尽一生只关注玉雕这一件事。雕制“奥运徽宝”时,他将自己封闭起来,憋着一股子劲儿,加班加点,精雕细琢,把对奥运的期盼之情全部倾注和凝聚在精雕细琢中。遇到玉雕市场低潮时,大潮倾泻而下,能否逆水行舟,他想得最多的是技艺传承、责任担当。匠心先是虚心。虚以待物,不苛求前人。保持谦虚的心,才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发现世界、理解世界。匠人眼要放得高,心须放得低,唯有此,才能更深地理解与感悟前辈与他人的高超技艺。

  匠心需要坚守。如果不品尝寂寞怎能守得住繁华,如果不经历磨炼,何以取得成功?十多万字的《足迹》告诫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打败你的往往不是有始而是无终,年轻匠人更要拿出匠心需要的坚守来拥抱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有了自信心就要调整好初入门学技艺的心态,沉下心、蹲下身,勤跟实践学、常跟能工巧匠学,多历练才能快提高,抓住一切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机遇。用心去做,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坚守下去就能在精彩人生中点亮自己。

  匠心是恒心。《足迹》中的大师不管是学习某种技艺,抑或研发某种产品,再或者开发某个项目,大多开头的时候都是信心十足,动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新的课题,历经沧桑,虽然各种挫折不断蚕食他们的精力,但显示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受力。恒心在匠人漫长的从业中往往显得比更重要,如果是一场百米冲刺,恒心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且很有可能是尚不知目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马拉松,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发展机会拼命奔跑。恒心更能考验匠者的毅力。参与北京工美打造“百亿集团”的企业经营者王健,被誉为北京工美教育卓越园丁的么红,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的孟剑锋等,都为北京工美的发展多年呕心沥血,终成为这场马拉松中的优胜者。

  《足迹》中反映出工美大师创业成才的轨迹,这些名匠创业初期,饱受人们的质疑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成才的路没有那样的平顺,刚开始大都是在付出,在扎扎实实地打基础,有时候需要反复琢磨,很多时候是独自面对工具反复操练,在反复中发现了差异就产生了发现不同的,有了就会主动克服困难,寻找创新点,逐渐地,用娴熟的技艺武装起来的独门手艺,不仅能精确地表现自我感觉,还能生动地体现顾客变动不拘的心思。现如今,匠心这个词已经被回炉重炼甚至加以修饰,越来越多的人对它有所偏爱,细细琢磨却是那浮躁的物质太多地打扰了人天生的悟性,唯有专注精致才会有更多的人尊重匠人的高超手艺。做一个匠人,炼一颗匠心,有很多人曾经内心渴望像匠人那样有一门可与社会交流与外界比拟而让人羡慕的手艺。从《足迹》记录的成功匠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羡慕的手艺本身就是专注精致背后存有宁静和坚守,巧夺天工带来创作的乐趣。这是种追求改进、反复摸索、创新无止的创作生活方式。匠人坚持梦想才能将精致演绎成现实,让流行趋势与中国传统技艺巧妙结合,这样才能从发现差异到改进作品中进而发展到创新。当匠人的作品得到好评时,他们都会从心里腾起一股莫名的激励和慰藉。

  匠心需要专注。塌下心来,做一名真正的匠人文体常识包括哪些,拥有一颗纯粹的匠心。专注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如果你对一件事特别感兴趣,再累也不觉得枯燥。使专注执着融进你的血液里,才能保持不满足的心态和追求独具匠心的持久,才能应对社会上纷繁喧嚣的环境,追求匠人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有了真正的专注和热爱,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你所有的专注,都只是为遇见更美好的发现。你只有在专注中,才能用精湛的技艺成就你的作品,赋予它新的生命。唯有用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擦亮“中国制作走向中国精造的品牌”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既然选择了工匠人生,那就要风雨兼程,匠心筑梦,让匠人在人生中出彩。

  匠心是细心。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对于技术和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必不可少。程淑美以做观音见长,被誉为“程氏花丝”。她从小时涂鸦开始有了艺术梦,设计制作的《大关公》《童子拜观音》广受业界好评。殷秀云将牙雕技术巧妙用在雕漆上,创新性地将多种技艺融合,体悟到艺术的深处是相通的。崔奇铭跟玉结下不解之缘,冥冥之中悟到玉德修身,人琢玉、玉磨人,玉的生命就是琢玉人的生命。他拿到毛料“相玉”、构思设计、量材思艺、变瑕为瑜,力求将美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他们常常在细微之处方显功底,不因为小瑕疵而将就,成为将“将就”变成“讲究”的当代名匠。

  工匠须“惜料如金”。在制作器物时,根据材料“定制”加工手法,且制作时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错和失误。拿到一块“海黄木”或象牙、和田玉,要细细地“读”材料,根据材料的密度、硬度、纹理和弹性等自然性状,决定在加工时或巧雕或打造各种自然形态。与此同时,得根据各部分材料的不同功能,考虑将连接设置成何种结构,就像天对地、阴对阳一般默契。此外,在制作时还得考虑木料的热胀冷缩原理,以防因天气变化引起伸缩,使器物连接松动或走形。

  匠心也是上进心。不断追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是匠人成才的轨迹。匠人要做到虚心、恒心、细心,才能谈得上创新。这种创新是浴火后的新生,是锤炼后的淬火,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洒脱心态。《足迹》中大师们留下的这种智慧、这种精神,需要后人去珍惜和传承。

  匠心需要敬畏,担得起责任才能找寻到自我。在产品制作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有敬畏之心。在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寻求改进,探索创新,往往不经意间就可有新的发现,改进创新后便可创作出极致的作品,获得非凡的成就。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坚守住“底线”,才能尊重和恪守规则,才能工作执着,才能打造出绿色、实用、便捷、优质、时尚的产品。正如人们总是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用责任感和使命感去锻造精美的作品,成就匠人的梦想。为作品注入了灵魂、融进了人性、赋予了生命,就为作品贴上了传承与创新的标签。在成为大国工匠的梦想彼岸,一个有情怀、有信心、有坚守、有敬畏、有责任感的青年学子心存梦想,就应朴实而炽热,勇敢而坚贞。此刻文体中心工作怎么样,你们已在灵魂中种下一颗火红的匠心,等待喷薄欲出的时刻。

  北京工美作为东方工艺美术的代表,它所体现的中国工美特色鲜明又自成体系,与西方工美风格迥异。尤其从明清到现在,精美的工艺品以其比例优美、工艺精湛、结构奇特、艺术成熟及风格质朴,吸引着无数爱好者。

  北京工美是个博物馆,陈列着历代大师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杰作;北京工美是一座熔炉,淬炼着一批批有志成才的创业者,他们历经磨炼、勤学苦钻,终成当代工美行业中的翘楚;北京工美是个学校,一批批大师带徒,高徒出新,前创后继,造就了一批传承工艺美术的高技能人才。北京工美走过的是发展工美事业的创新之路,在保留中国传统优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

  北京工美集团李节董事长讲,北京工美大师人数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正在搭建起传承与创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大平台,打造有自主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文化创意产业集团。让工美艺术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工艺品需求中,希望中国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件工艺美术品,也希望世界每个城市都能欣赏到北京工艺美术品。

  总之,这些中国工匠不断追求精致和完美,将文化、艺术、技能融进家具的每一个部分,将人文情怀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

  口述史为口碑史学,国际上是一门学科。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建立了口述史学科,由记文到录音录像,是文化传承领域的一个飞跃。历史多偏重于记录上层的活动和认知,以往也多偏重于社会精英的活动记录,而对于工匠等手工制作的活动物传较多,口述史较少,即使有,也多是枯燥的统计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个案记录。这些年来,写工美制作的文章有很多,大都是出于文人的笔下,为了真实记录著名工美大师苦练技艺的亲身经历和体悟,鲜活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资料必不可少。《足迹》以自己口述的方式记录着这些大师历经坎坷而信念不倒,久经淬炼终成翘楚的点点滴滴。近年来,我到张同禄、李春珂、柏德元、张铁成、李佩卿、王树文、钟连盛、苏然、赵春明、袁长君、崔西伦等大师工作室,参与他们的艺术研讨和产品展示等相关活动,听取他们自述技艺传承历程和讲述最兴奋的事及最遗憾的事,也听北京工美集团总经理魏连伟说,这里有北京工美技校科班培育出的骄子,也有师傅带徒弟勤学苦练的大师。从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深感中国工匠是一个新的“景象”,许多感人的故事鲜为人知,需要将他们的活动由其自身口述真实地记录下来,使历史更加全面客观。北京工美集团编辑著名传承人口述史,继开篇之后,《足迹》第二辑以独特的视角把中国工匠的创业历程以及感人故事展现给世人,以后还会陆续收录一批在中国工艺美术技艺传承创新中走在前列的人物,努力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为复兴中国工匠文化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