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地城市地下“良心”建设新路径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集约空间用于管线的敷设、增减和运维,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设施。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创新探索山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模式,已建设22条53.3公里地下管廊,初步形成了横贯东西、辐射南北,可容纳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等11类管线的地下管廊通道,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集约高效”的特色建设运维经验,在全国试点探索中积累了经验。
创造全国管廊工程建设“十堰速度”
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作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老工业基地,湖北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
记者从十堰市政府获悉,早在2014年,国家尚未启动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前,十堰市就在全省率先组建管廊建设管理机构、率先建立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率先制定管廊规划、率先出台入廊办法。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当地从保护水质角度出发,为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近几年加大对5条不达标河流采取生态治理措施。截至目前,5条河流治理清污分流管网911公里,这也为争创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试点打下了基础。
2015年2月,在湖北全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评审答辩会上,十堰成为湖北唯一进入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评审环节的城市。随后,在全国第一轮34个候选城市竞争评审会上,十堰脱颖而出,进入第二轮15个公开答辩,并最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集约高效,这是十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主要经验。2015年12月3日上午,由十堰市与中建三局共同投资建设的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2条管廊、53.3公里,遍布城市新区、旧城改造核心区及重要工业园区,主体施工有效时间仅一年多,工期计划紧,品质要求高,排障难度大。
为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顺利推进,十堰建立了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三级协调保障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21个职能部门和管线单位为主要成员的管廊建设指挥部,统筹指挥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各区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指挥长,各区直部门为成员的区级管廊协调指挥部,分区、分片推进管廊建设工作。
“市住建系统集中选调20名优秀干部,成立5个征拆协调服务工作专班,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报批、征迁、协调和监管工作。完善、高效的保障机制为管廊试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全方位、规范化、保姆式服务,从而快速形成了市级主导、部门联动、上下配合、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中建十堰管廊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由十堰市与中建三局共同出资9亿元注册成立,负责项目实施。
为减少管廊建设对市民的影响,按照“先远城区后中心城区”的原则组织管廊施工。据统计,高峰期,现场2000人大会战、几百台机器设备同时运转,创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周一公里、产值一个亿”的管廊建设“十堰速度”。项目开工以来,先后接待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观摩280余次,十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经验也因此走向全国。
创下全国管廊工程建设“四项之最”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尤其是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山地城市,十堰在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行业规范指导,没有前车之鉴可循。面对推进难题,建设者们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先后创下了全国管廊工程“最复杂建设、最大管廊预制加工厂、最长管廊穿山隧道和管廊桥”的“四项之最”,得到业内专家肯定。
“十堰是山地城市,项目遁地、穿山、过街、跨河、越铁道,尤其是要搞定神仙都难搞定的神定河。”中建管廊公司项目总承包部技术负责人邱昌介绍说,项目施工难度大,源于地质条件复杂,这倒逼团队不断创新技术工艺,先后申报拥有了16项专利,为穿越神定河主河道,修建大型穿河工程,为不影响交通,采用管廊盾构技术,没有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
为提升建设速度,项目配套建设华中地区最大的管廊装配式工厂,研发节段式、叠合式、分片式等多种管廊预制技术,在国内首创隧道内管廊结构分块预制拼装技术,并完成7.3公里预制管廊结构,实现管廊集约化绿色建造。此外,为克服地形限制,修建管廊隧道7座、管廊桥2座。
钢模、铝膜、台车、盾构等30余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实现了降耗提效和节能减排,为山地硬岩环境下的水利改造、地铁、隧道施工积累了经验。将管廊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可保证舱体无渗漏、无裂缝,能承受50吨货车碾轧,防水效果可与海底隧道相提并论,更带动了装配式建筑业、装备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十堰建设一路的综合管廊内部,沿着金属台阶往下行进,很快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地下世界。这座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地下工程,足够一辆机动车从容进出。管廊运营总监谢伟告诉记者,这处管廊只是十堰53.3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一个缩影,它连通着很多条这样的地下管廊,在地下四通八达。只见污水管、给水管等7条管线已经入廊,光纤电话系统、广播系统、消防系统均已实现与运维管理平台的对接。
在十堰市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中控室,记者看到,所辖区域的管廊内部均一览无余呈现在监控画面。工作人员在日常值守工作时,系统能及时预警,通过感知层检测设备故障或环境异常参数,经数据交互传送至平台并显示告警信息。这一可视化智慧防控平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GIS、BIM等技术,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设备运行、巡检维护、日常值守、应急指挥、数据分析、出入审批、管理考核和服务保障等业务实现智慧化统一管理,达到了设备设施标准化、巡检维护高效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的管理目的。
谢伟告诉记者,这一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系统已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2项软件著作权,获得安装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且已申报发明专利。据业内评价,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全国首批10个管廊建设项目之一,其智慧运维管理平台目前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先进的科技与管理经验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地下综合管廊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记者采访发现,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十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经取得三大成效。
第一,强化了生态敏感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了绿色发展路线。减少了管线维修对道路的反复开挖,提升了环境空气质量,十堰优良天气逐年提高,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第二。配合污水入廊工程,十堰全面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减少了污水总量,提高了终端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
第二,破解了老工业基地政企二元管网体系的问题。十堰市是二汽发祥地,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先有厂后建市,企业沿沟岔布局,有独立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体系。城区管廊建设,推进了东风公司与市属水电气热管线业务整合,改变了水电气热两套管网体系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全市一张供水网、一张供电网、一张供气网、一张供热网的管线格局。
第三,创新了山地城市集约建设模式。十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建设用地奇缺,当地结合山地坡沟和周边需求布局管廊,创新了管廊桥、管廊隧道、管廊穿河、管廊穿铁路、管廊盾构等多种形式,结合道路新改建实施管廊35公里,结合棚改区改造实施5.4公里,结合河道治理、绿化提升实施5.6公里,实现征地拆迁一并解决,节约建设用地。
截至目前,十堰12家管线单位已经入廊,累计入廊里程18.9公里,管线里程60.1公里,11家管线单位与管廊公司签订入廊协议,其中6家已缴纳首笔有偿使用费。据了解,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包括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
“为吸引管线单位入廊,我们先服务后收费。”中建十堰管廊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各管线单位与管廊建设运营单位签订入廊协议,明确双方对管廊主体及附属设施、入廊管线维护及日常管理的具体责任、权利。各类管线入廊有偿使用收费按各管线实际入廊长度和单位计价,管线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逐年缴费或一次性缴费。
管廊潜在价值巨大,城市防洪、防震、防空、防灾功能叠加,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记者了解到,十堰当地已将建成运行的管廊作为科普基地,先后组织市民及中小学生等参观观摩,社会反响良好。下一步,当地着力将建成运转的管廊项目升级为社会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科普示范基地,强化市民科技意识,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加速释放管廊的潜在价值。(参与采写:饶晨、杨仁义)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