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用复制品要有度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博物馆把重要文物用复制品代替陈列的现象,甚至出现了“纯复制品”的展览。虽说这类展览也吸引了不少观众,但还是有不少人对没看到原件感到遗憾。
对于大多数博物馆而言,将复制品加入展出确是“无奈之选”。或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或因为文物被临时借用需要“补缺”,或因为文物原物无法移动,种种客观限制,都让博物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复制品替代真品展出。
在笔者看来,有限度地使用复制品,能够让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机构和社会文教机构的双重角色中取得较好平衡:既实现了保护文物的目标,又实现了向公众科普教育的愿望,其实是个好选择。而要保证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并维护好博物馆展览本身的原真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关键在于把握好复制品在展品中的占比。
对于博物馆而言,明晰展览类型和目标功能,并以此对展览中的复制品比例加以区分,是其首要任务。不同种类的展览,本就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例如,有些专门性的文物展,以展品的文物性和艺术性为重点,要保证观众能够获得高质量展品带来的观赏震撼,当然要尽量确保所有展品都是真品。而有些展览以普及性的通史内容为主,展览的重点在于对整体历史脉络的梳理,观众观展的重点在于看到历史的发展推进,而非局限于单件文物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展览的整体连贯性,以复制品作为替代,并不过分。
除了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展览做出调整之外,博物馆更应恪守复制品的制作和使用规范。要以严标准、高要求对待复制品的制作。复制品绝不等于“伪劣产品”,有些精益求精的复制品,同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带给观众接近真品的观感。此类复制品,对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很有助益。而若是展览中出现了复制品,一定要注意注明,免得观众产生混淆。毕竟,复制品只是权衡之下的一个替代选项而已。 (许晓芳)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