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CBA

商界弄潮儿荧幕留光彩

  “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起,被视为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个体经济活跃了起来,从商下海,成为风潮。创业路途中,有坎坷曲折,有苦难辉煌,充满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从《雅马哈鱼档》《商界》,到《大宅门》《乔家大院》,再到《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一批批以商业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涌现,成为见证时代的荧幕流光。

  A

  《雅马哈鱼档》:

  个体户唱主角

  1984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雅马哈鱼档》,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部以个体经济为主题的电影。区别于同时代问世的《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等影视剧,《雅马哈鱼档》中的经营者不再是国营或集体经济体的当家人,而是突破性地让个体户的故事成为影片主线,故事主角变为市井商贩。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作为改革开放造就的新名词,早期,“个体户”曾是待业青年的代名词,他们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正是这样一群没能捧上“铁饭碗”的“街边仔”,幸运地赶上了商业大变革,并凭借自身敢闯敢试的勇气,缔造了一个个财富故事。

  《雅马哈鱼档》通过讲述阿龙、海仔、珠珠等人经营鱼档的故事和成长转变,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广州个体经济的繁荣景象。观众可以从“雅马哈鱼档”的经营起落中,看到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感受到跳动的奔腾向前的时代脉搏。

  作为先行者,《雅马哈鱼档》开拓了国内反映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之类别电影的先河;它也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第一张名片”,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广州个体户如何靠自己的双手走向富裕的细节,间接引领了全国个体商业发展的潮流。不仅享誉国内,《雅马哈鱼档》还走出国门,在1984年柏林电影节的展映活动中受到众多好评,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浪潮的生动例证。

  B

  《商界》:

  引入商战概念

  《雅马哈鱼档》之后,1989年,广州电视台出品了由姚柱林、杨澄壁编剧,成浩、袁军执导的12集电视连续剧《商界》。在策划之初,创作者们就打定主意,要将“商战”的概念引入作品中,呈现商业社会大浪淘沙的一面。

  剧中人物众多,矛盾纠葛复杂,涉及三家公司和一家银行。导演成浩在《导演阐述》一文中强调:“我们要在全剧中确立一种‘商战’的氛围,表面是平静地谈笑风生,而内涵是不断升级的竞争的迫近,扣人心弦……所有的场景、道具、演员都要力求真实,演员在自然朴实的演技之外,一定要琢磨和把握商品经济下人的心理特征——演商人就一定要像商人。”

  作为导演,成浩要求自己对所有角色一视同仁:“我们所有焦点集中在‘人’身上,试图全方位表现当代的社会风貌,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真实地表现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商品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创造力,人们为得到而兴奋,为失落而迷惘,但无论怎样,都无法阻止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

  电视剧《商界》播出后引起收视热浪,获得1990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广州市政府给广州市电视台及其电视剧制作中心记集体一等功的奖励。1990年5月,中央电视台将该剧送往前苏联播放。

  有意思的是,几乎前后脚,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张丰毅、陈宝国主演的电影《商界》也在1989年上映。这两部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的同名作品先后登上大小荧屏,可见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代表性——改革开放带来了机遇,但如何在浪潮中站稳脚跟,是每个经商之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C

  《情满珠江》:聚焦民营经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商业题材的影视作品,叙事更加细致,故事更加饱满,细节笔墨也更加丰沛,多地都有佳品产出。

  1991年面世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讲述了幼年丧父、被人收养、勤奋好学的女主人公若男,从裁缝店小店员做起,白手起家打造出一片辉煌商业天地的故事。这种小人物凭借自身努力成就一番商业传奇的剧情设置,唤起了无数底层民众的拼搏精神。

  1992年,由程蔚东编剧、苏舟导演的电视剧《中国商人》,讲述了大东方百货大楼、中山路百货大厦和新世纪购物中心三家大商场在同一个城市中展开商业对决的故事。

  1994年,由王进、袁世纪导演,左翎、巍子主演的电视剧《情满珠江》播出,这是一部在当时具有史诗意味的大制作,剧集以南方某电风扇厂从乡镇小厂发展成国际集团为蓝本,艺术再现了中国商人与中国经济曲折又辉煌的演变历程。

  故事的主人翁是四个回城知青:梁淑贞、林必成、张越美和谭蓉。他们在改革的大潮中各显身手,有成功也有失败,经历过利欲熏心的算计,也有大智大勇的谋略,更有恩重如山的情义。最终,勤奋努力又善良的梁淑贞脱颖而出,成为商界女强人。时代浪潮与几个普通人的命运紧密结合,使这部剧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思想性及戏剧张力。

  据悉,《情满珠江》创作过程就带有鲜明的市场化特色——它在国内开创了公开“招标”征选剧本的先河。剧本创作期间,主创人员多次在民营经济重镇顺德实行“圈地撒网”式采风,制作人董智勇感叹,剧中人物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源自生活:“素材太多了,与其说故事情节是‘编’出来,不如说是‘压缩提炼’出来的,真实的生活比艺术创作更惊心动魄。”

  该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东媒体曾用“4亿人追看《情满珠江》”为标题来报道当时盛况。片中“下海”“跳槽”等新鲜词汇也成为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时髦用语。

  难得的是,《情满珠江》中除了强调市场竞争、商战元素,创作者还格外重视对人间真情的呼吁。梁淑贞一角,在从商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方面的洗礼和考验,但始终谨守勤劳善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该剧对商业精神、现代价值观的张扬和对优秀道德传统的珍视是并存的。

  D

  《大宅门》:

  弘扬儒商精神

  2001年,一部以中华老字号同仁堂为原型,讲述百年老店百草厅两代商人传奇故事的电视剧《大宅门》横空出世,引发现象级收视浪潮和口碑好评。其后,《龙票》《白银谷》《大染坊》《大清徽商》《乔家大院》《大码头》《闯关东》《走西口》《新安家族》等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商业题材影视剧蔚为风潮,成为国产商业题材影视作品中最有特色的一脉。

  故事上,此类电视剧往往以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民族商业品牌或真实人物为依托,比如《乔家大院》讲述的是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辉煌事迹;《大宅门》则由同仁堂掌门人乐镜宇的养子郭宝昌编剧、执导,剧中人物多有现实原型。

  叙事时间上,这类作品常常取材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几十年时间段,这是中国近代工商业起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曾涌现许多杰出商人和商业大家族,同时也是中国工商业深受外国资本压迫、国家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中国商人的个人经历往往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深度捆绑,让这一类影视剧展现出大格局、大气魄。

  经商不忘爱国,获利不忘社会责任,是中国商人的一贯传统,这种价值信仰在民族商业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得到充分展示,无论是《大宅门》里的白七爷,还是《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无不实践着“以德经商,以商济世”的儒商精神。

  从羞于谈商、耻于论商,到大方总结中国传统商人身上的精神内核和闪光特质,看似“讲老故事”的民族商业题材影视剧,实际上是影视创作者在表达对传统中国商人群体的认可和肯定。剧中对儒商精神回望和弘扬,既是对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唤醒和继承,也有利于启发当今商业社会中人们对“诚信道义”的珍视,颇具现实意义。

  E

  《大江大河》:

  回望改革来路

  2010年后,一批回望改革开放历程的大篇幅商业题材影视作品涌现。

  2012年上映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拍摄周期长达110天,采取国内国外两组双线并行的拍摄模式,剧组辗转中法意俄四国取景。剧中周万顺一家人,化身为中国商人的代表。周家女儿阿雨在意大利的奋斗经历,更拓展了该剧的故事空间,展现了中国商人走出国门,与世界做生意的一面。

  2017年,55集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则以陈江河和妻子骆玉珠的创业和情感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义乌商人们从鸡毛换糖开始,历经倒买倒卖,到创立集团企业,最终放手给年轻一代商人到世界商潮中搏击的故事。

  2018年,又一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的电视剧《大江大河》赢得口碑收视双赢。王凯饰演的宋运辉和杨烁饰演的雷东宝在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浪潮中奋力拼搏,个体经济从业者杨巡(董子健饰)则从卖馒头起家,手忙脚乱投奔商海创业,一路摸爬滚打艰难前行,最终成为商界翘楚。

  起初,“油嘴滑舌小心思很多”的小货郎杨巡一角并不甚讨喜。扮演者董子健认为,这样的杨巡才是个体户的代言人:“他身上的缺点、优点,我都希望展现给大家。”他认为,杨巡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对于家人,他有很强的爱意,他想让弟弟、妹妹上好的学校,好好学习,完成他没有完成的愿望,他想让妈妈住上新房子,他想让爱人跟着他有肉吃……他宁愿舍弃自己的一些愿望,也希望让身边的人过得幸福。”

  或许,这样的心境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商人投身商海时的典型心态,最终,杨巡这个总能从失败中站起来的中国商人形象,获得了认可。正如董子健所感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物……不管哪个时代的年轻人,要努力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