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庆假期看“假日经济”:新业态、新理念显消费潜力
人民网北京10月6日电 (记者李彤 刘卿 欧阳易佳)在北京工作的小蔡,两个月前就开始与朋友筹划国庆假期的旅行。9月30日晚上,小蔡与好友蹬上了北京开往拉萨的列车Z21。小蔡笑说:“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儿真不少,车厢里坐满了人,都是集中在这个假期出游,想想接下来的美景、美食和文化,真让人充满期待。”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前四日共5.42亿人次出游,国内旅游收入4526.3亿元,旅游消费再创历史新高。
火热的节日旅游、爆满的旅店餐馆、高粘性的文化消费……“走走走”作为国庆黄金周热词,折射出假日经济市场的广阔空间;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零售的转型谋变、新兴业态的创新服务……“买买买”节节攀升的支付数据,体现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假日经济释放“消费热力” 新需求推动新供给
假日经济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由于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进行旅游、购物等消费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为“仪式感”买单、花钱买服务、在意场景式体验、选择文化休闲等,也成为了假日经济中的消费新趋势。
假日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复兴号驰骋神州、青藏铁路横亘高原、智能京张穿越长城,一条条钢铁巨龙贯穿南北,与时代接轨。
从北京出发,坐高铁30分钟能到天津去听相声,2个小时能到泰山去看日出,4个小时能到西安感受古都风韵,6个小时能达上海在黄浦江畔观赏光影秀,高铁等交通工具为人们假日出行提供更多便捷,提升了假日消费的质量水平。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10月4日,全国交通运输累计运送旅客约3.45亿人次。其中,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接近2.7亿人次,水路客运量888.47万人次,铁路发送旅客5874.3万人次,民航运送旅客715万人次。
“文化旅游”成为节假日出行游玩的新风尚。青州古城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今年国庆节期间景区依据当地传统举办“衡王嫁女”、“知府审鸡”等演出。家住潍坊高密的小张身着汉服与朋友在古城墙边拍照留念,她说,连续几个节假日都陪外地来的朋友到古城游玩,每个假期古城的文化演出都不一样,既体现传承与创新,又展现出每场演出内容的差异化。
据央视财经报道,截至10月4日旅游消费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共计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同比增长8.02%;实现旅游收入4526.3亿元,同比增长8.58%。
“今年国庆假期,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成为了吸引周边市民出行的新去处,能够留住游客的不再是一顿‘农家乐’更是久违的‘乡愁’。”有专家表示,节日旅游市场以家庭出游、一站式旅游目的地和“微旅游”的形式受到欢迎。以一个目的地为核心,带动的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市场,早前的“网红打卡”式旅游正在向融入式深度体验游过度。
在这个国庆假期,还有不少人选择了观看电影、参加兴趣培训、参观博物馆等休闲消费的方式度过。
“《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了,我已经买好了电影票,准备请老爸老妈去电影院看电影。”新疆乌鲁木齐市民赵先生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我很期待在电影院欣赏这部电影。”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影片带动国庆档电影市场冲击新高,10月1日当天总票房7.95亿元,创下电影市场国庆档单日票房新纪录。截至10月4日18时,3部影片票房合计超过33亿元。有业界人士认为,广大观众对于爱国感情的表达,加上电影制作精良、阵容强大,可以预测2019年国庆电影总票房有望突破40亿元。
节日经济的市场红利、消费者持续旺盛的购买力,吸引的不仅是本土企业,还有一些“洋品牌”也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和服务。北京市民丁瑶说,不少国际品牌都根据我国节日的特点推出定制款的服饰箱包、化妆品、生活用品等,不断创新营销思维。“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外资品牌接地气的产品和营销,让人感觉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走心了。”
借助新技术新理念 挖掘假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正如夜间经济不是“熬夜经济”,假日经济也不是平日经济的时间延续,而是有着鲜明特点的消费新场景。如何挖掘假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提升消费质量、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要素。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做客人民网《消费洞察》栏目时表示,假日经济集中释放了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消费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对假日消费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玩法也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假日经济的繁荣正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从吃饱到吃好、从功能性消费到智能消费、从走马观光式旅游到深度体验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多元素融合跨领域创新,通过新品种、新包装、新理念的产品为消费者购物带来新体验。”王小广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消费需求,深刻影响着生产与供需关系,催生了移动支付等新工具、落地租车等新场景、零售一体化等新业态。消费市场从物理属性的实体产品拓展到虚拟属性的服务消费,不断提升消费效率与运营质量。
记者梳理发现,节日经济不仅体现在传统节日的消费上,还展现在一些“人造节日”上,例如“618购物节”、民族文化旅游节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人民网直播统筹了“我的丰收我的节——70地庆丰收全媒体联动直播”,为乡村振兴鼓与呼,为农产品上行搭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新选择。
王小广认为,在节日经济的背后,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内心对于“热闹”的渴望,还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消费数据、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产品服务,激发着人们更加旺盛的购买需求。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戴崴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针对细分消费领域不断出台政策指引,针对汽车、体育、健康等领域的细化举措不断实施,鼓励探索“夜间经济”等新的消费场景,规范建立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标准。“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实现‘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消费才能进一步‘提质升级’,高质量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1%,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王小广建议,探索将假日经济扎堆的消费需求,通过时间、空间转移的方式,不再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和区域内,而是将假日经济的市场需求“熨平”,助力消费市场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内需消费的强劲增长空间。(实习生王黔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